《羅米歐與朱麗葉》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具有喜劇氣氛的著名悲劇。意大利維洛那城兩大封建家族蒙太古和凱普萊特,財勢相當,存有世仇。蒙太古之子羅米歐和凱普萊特之女朱麗葉在舞會上一見鐘情,相互愛慕。他們得知雙方家族是仇敵后,仍堅貞相愛,在勞倫斯神父幫助下私自舉行了婚禮。次日,凱普萊特夫人的內侄提伯爾特路遇羅米歐時,有意挑釁,雙方發生格斗。羅米歐為替好友報仇殺死了提伯爾特,遭致放逐。羅米歐離開維洛那后,凱普萊特強迫女兒嫁給伯爵帕里斯。朱麗葉為逃避逼婚,喝下神父的藥酒“假死”。因送信者途中誤事,羅米歐未知神父之計,卻早獲悉朱麗葉已死,信以為真,便服毒自盡。待朱麗葉蘇醒后,見到羅米歐死在身旁,痛不欲生,也拾劍自刎。兩家目睹慘景,猛然悔悟,消除宿怨,言歸于好。
羅米歐與朱麗葉是文藝復興時代追求人文主義生活理想的代表,都具有明朗、熱情,感情真摯、忠于愛情的性格特點。隨著情節的進展,完整而生動地突出了他倆對封建道德的叛逆思想。他們雖生長在貴族之家,但都不看重封建傳統觀念,無視家族世仇,互相真誠相愛,寧愿放棄自己的姓氏也不放棄愛情。羅米歐被逐離開朱麗葉后,覺得比死刑更可怕。當他得知朱麗葉的死訊后,立刻帶著毒藥,趕往墓地,以身殉情。朱麗葉面對家庭的逼婚,愛情給以她巨大的勇氣和智慧,始而違抗父命,果斷拒絕求婚;繼而沉著應戰,借口表兄暴死,悲痛而無心結婚;最后以懺悔為名,求得神父施計逃婚,使父母包辦的婚事完全落空。特別是她在墓穴中醒來時,見到羅米歐為她而死去,為了忠于愛情,她拒絕神父的救助,勇敢地迎接死亡。作品通過他倆爭取自主婚姻的斗爭,反映了人文主義者的愛情理想與封建惡習、封建壓迫之間的沖突。作者將悲劇的根源歸咎于陳舊的封建意識,把愛情題材與社會矛盾聯系起來,使作品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傾向。
全劇結構嚴謹,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作者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為中心組織情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直至達到一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戲劇高潮。而劇中的重要情節和細節又都是前后照應:兩家刀光劍影的武斗,預示了男女主人公的悲劇結局;神父采藥時的獨白,為朱麗葉的“假死”做了伏筆,使全劇融成精巧的藝術整體。作品還在生動緊張的劇情基礎上組織豐富多采的戲劇場面,而且配置得當。其中既有悲劇場面,也有喜劇性和抒情性的場面,處處富于浪漫色彩,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如在陽臺幽會的描寫中,作者一再用日光、月光、星光等美妙詞語來形容青春和愛情的美,蘊喻著人文主義的愛情理想將在封建的黑夜里放出光明,藝術地體現了所要表達的思想,堪稱戲劇藝術中“景、情、意”三者交融的范例。
上一篇:《羅摩衍那》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罪與罰》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