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心》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薩特(1905—1980)的第一部存在主義哲學小說, 日記體裁。一個孤獨的知識分子羅岡丹來到布維爾城,住在春天旅店,打算寫一部關于“洛勒旁侯爵在俄國”的傳記。但對洛勒旁是否參加過刺殺沙皇保羅一世以及其他一些問題感到困惑和厭煩,書寫不下去,而且他發現自己毫無價值地存在人間。他身居布維爾城,可是覺得自己很孤獨,“是屬于另一類人”。他對一切都感到陌生而且厭倦。認為一切存在都是荒謬的,個人也是如此?!拔覍τ篮憔褪嵌嘤嗟摹?,“別了,美麗的百合花。別了,我們的驕傲和我們存在的理由。別了,混蛋們?!薄斑@公園,城市,以及我本人,都是沒有道理的,當你意識到這些時,心里就會翻騰起來,使你暈頭轉向,于是你想嘔吐,這就是惡心?!?/p>
有一次,羅岡丹在博物館參觀文化界名人史跡,后來又在吃飯時聽到自修者天真地為人道主義辯護,這兩件事使他的神經受到了劇烈的震動。當他準備離開布維爾城時,他自問:缺乏生存理由的自由是什么?他動身那一天,一張很熟悉的音樂唱片使他嘗到所謂快樂的味道,而且隱約看出,寫一本書這種藝術創作會使他得救。
簡單地說,這部作品的主題思想也就是薩特初期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虛無的,當人們失去生活目的時,一切達到目的的事物就沒有什么價值了,而人自身也象其他客體一樣,毫無道理地存在著。因此可以說,《惡心》是一部分析荒誕意識的書。換言之,這部作品是薩特通過藝術形式宣揚存在主義哲學觀點的第一部作品。他的錯誤在于把資本主義世界沒落時期的特征和資本主義本身所包含的荒誕與丑惡統統當成永恒的“人類命運的特征”。其次,在書中,哲學觀點轉化為作品的人物思想感情時,薩特本人的某些思想、生活經歷很自然地被寫進去了,例如羅岡丹的某些性格特征、羅岡丹在布維爾的作為使人想起薩特在勒阿弗爾市的生活,充分體現了存在主義文學關于“作者、小說人物、讀者三位一體”的藝術主張。
上一篇:《恰巴耶夫》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懲罰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