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芙公主》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女小說家拉法耶特夫人(1634—1693)的代表作。小說以16世紀亨利二世統治時期為背景。宮廷貴婦人克萊芙公主,在一次皇后舉行的舞會上,與王室浪蕩公子內穆爾親王相遇,他倆之間很快便產生了愛情。但是克萊芙公主始終壓抑著自己的感情,盡量逃避內穆爾的追求。為了表示自己對丈夫的忠貞,她將自己對內穆爾的愛情和盤托出,希望丈夫和以前一樣地愛她,她甚至愿意和丈夫一起遠離宮廷,以躲避這罪惡的情感。克萊芙先生憂郁成疾,不久便離開了人世。內穆爾得知克萊芙公主的丈夫病故以后,三番五次地向她求婚。克萊芙公主為了保持個人及家族的榮譽,寧愿寡居,她特別不愿意以自己丈夫的死來換取個人的幸福。為此,她隱居他鄉,最后也重病而死。
克萊芙公主本是宮廷貴婦人的代表,她們的本質特點就是淫亂狠毒,爭風吃醋,但作者卻把她寫成是一個能克制罪惡情欲的“不可企及的德行的楷模”;內穆爾親王本是宮廷里逢場作戲、專以勾引他人妻室為樂事的紈绔公子的代表,但作者卻把他寫成有“真正的愛情”,并能顧及克萊芙公主的“榮譽”的“光彩奪目”的“魁梧男子”。很明顯,這是作者懷著一種追求“真、善、美”的情感,采用“反筆法”在表達自己的美好理想。作品的主旨在于說明,“名節”和“德行”是應以“克制”和“犧牲”作為代價的。
《克萊芙公主》的形式纖巧,心理描寫細膩,被譽為法國首部心理小說名著。克萊芙公主墮入愛河,但她又不愿做出有失“身份”的事情來;內穆爾一心想著占有克萊芙公主,但他又不愿因為自己的莽撞行為而損害她的“榮譽”。那種“愛火中燒”和極力想“撲滅愛火”的種種嘗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把人物的情感推向了熾熱化的頂點。小說帶有明顯的夾敘夾議和抒情色彩。作者不僅在小說出版后寫專文強調小說對現實生活的模擬性,而且還在行文之中多處直抒胸懷,表達自己對“德行”和“名節”的追求。
小說的缺陷在于,作者用以表達自己美好理想的對象選擇得不恰當,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她所極力贊美的宮廷貴婦人的“名節”和那些浪蕩于情場的貴族青年的“德行”,只是作者一廂情愿的個人愿望而已,帶有明顯的美化宮廷和上流社會生活的痕跡。
上一篇:《伊斯蘭起義》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克雷洛夫寓言詩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