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1802—1885)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法國文學中描寫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名篇之一。故事發生在法國西部旺岱地區。前往鎮壓反革命叛亂的共和國志愿軍的紅帽子聯隊在樹林里收留了一位寡婦佛萊莎和她的三個兒女。逃亡貴族朗德納克侯爵從英國潛回旺岱,出任叛軍首領。與之作戰的共和軍指揮官郭文恰是他的侄孫。共和軍政治委員是曾經當過教士和郭文家庭教師的西穆爾登。叛軍偷襲紅帽子聯隊,擄走三個孩子作人質。在以后的交火中,共和軍屢挫叛軍,最后把他們圍困在一座城堡里。叛軍逃竄時點火燒城,眼看三個孩子即將葬身火海,已經逃脫的朗德納克突生惻隱之心,返回城堡救出孩子,被共和軍俘獲。共和軍領袖們對如何處置朗德納克發生意見分歧。西穆爾登認為他罪大惡極,應該押上斷頭臺;郭文則認為他良心發現,應該寬恕,并私自將他放走,因而被以西穆爾登為首的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但西穆爾登由于陷入不可解脫的心理矛盾,在處死郭文的同時開槍自殺。
作者通過對大革命時代史詩般的描繪,再現了眾多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并表達了他對這場革命的看法,即為了摧毀封建社會,革命暴力是必要的和正確的,但革命暴力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應該是建立一個充滿仁慈和博愛的共和國。用主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戲劇性沖突形象化地表現某些思想觀念,是這部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點之一。為此,小說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具有象征意味:佛萊莎和三個孩子是內戰的無辜受害者——人民的縮影;朗德納克代表著垂死掙扎的封建貴族勢力;西穆爾登是埋葬舊世界的革命暴力的化身;郭文是作者人道主義理想的體現;朗德納克舍己救人和西穆爾登自殺,象征著作者在小說中宣揚的抽象的人道主義的力量(其實,這種抽象、蒼白無力的人道主義說教,正是作品的主要缺陷)。在這里,象征手法和對比、反襯手法相結合,氣魄宏偉的場面和豐富多彩的想象相融匯,加上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堅定信念,使《九三年》得以成為雨果史詩藝術的一個范例。
上一篇:《為黨生活的人》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從此以后》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