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 1890—),原姓斯克利亞賓(Скрябин),俄國老革命家,原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國家重要領導人,外交家。
1890年3月9日,莫洛托夫生于俄羅斯維亞特省庫卡爾卡鎮(今基洛夫州蘇維埃茨克鎮)的一個店員家庭。1902年,他進喀山市第一實業中學念書。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莫洛托夫年僅15歲就投身革命運動,參加群眾大會和示威游行,反對沙皇專制制度。他在喀山各學校中組織秘密革命小組,傳播革命思想,成為當地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
1906年,莫洛托夫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后,他在革命小組內主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習,并開展募捐運動,從物質上援助被沙皇當局監禁、流放的革命者。他還在工人中進行宣傳鼓動,散發進步書刊,號召他們作好準備,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到來。
1909年4月,莫洛托夫在中學畢業前夕被捕,同年6月被流放到沃洛格達省(今沃洛格達州)。在流放期間,他認真研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莫洛托夫還避開警察的監視,在工人群眾中開展秘密工作,重建被沙皇政府破壞了的黨組織。兩年流放期滿,莫洛托夫于1911年6月進彼得堡工學院學習。他除在本校進行革命活動外,還在彼得堡各高等學校發展黨組織,建立黨的全市高等學校聯合委員會,開展學生運動。
1911—1912年,莫洛托夫在《火星報》工作,同時積極參加《真理報》的籌建工作。1912年5月5日《真理報》創刊。他擔任該報編委兼編輯部秘書,同時還兼任布爾什維克黨彼得堡委員會委員。這時,他以阿·里亞賓、維·米哈依洛夫、阿·茲萬諾夫等筆名,為報紙撰寫了許多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的文章。莫洛托夫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屢遭沙皇政府迫害。1913—1914年,他多次被捕,一經獲釋就立即投入革命活動中去。沙皇政府禁止他在彼得堡及其他大城市和工業區居住。他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莫洛托夫被派往莫斯科,負責重建被破壞的布爾什維克黨組織。由于混入黨內的奸細告密,他在1915年6月再次被捕,判處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省流放三年。一年后,他從流放地逃回彼得格勒。根據列寧的提議,他被選為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俄羅斯局委員。
1917年俄國二月資產階級革命時,莫洛托夫領導俄羅斯局的工作。沙皇制度被推翻后,他參加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擔任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和彼得格勒委員會的領導工作。莫洛托夫擁護列寧提出的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少數幾國或單獨一個國家內獲得勝利的理論。他說:由于帝國主義時代一切資本主義國家不平衡的發展,社會主義不可能同時在所有國家勝利,卻可能首先在個別國家內勝利。1917年10月10日,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舉行特別會議。列寧出席了這次會議,作了重要講話。會上通過了武裝起義的決議。決議指出,武裝起義的條件已完全成熟,號召各級黨組織以此為中心討論和解決一切實際問題,把武裝起義提到日程上來。彼得格勒黨組織當即作出決定,將自己的全部工作轉到準備武裝起義。10月12日,彼得格勒成立革命軍事委員會,莫洛托夫被選為該委員會委員,參加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
十月革命勝利后,莫洛托夫是彼得格勒工農兵代表蘇維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18年夏,蘇維埃俄國進入國內戰爭時期,協約國帝國主義勾結國內反動勢力,進行武裝干涉,制造糧食恐慌,企圖用饑餓扼殺年輕的蘇維埃政權。1918—1919年,莫洛托夫先后任北方地區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俄共(布)中央和蘇俄政府駐伏爾加河地區全權代表,領導當地人民同饑餓作斗爭。他走遍了伏爾加河、卡馬河沿岸,通過艱苦的工作,緩和了嚴重的糧食危機。
1919年底,莫洛托夫調任蘇維埃下戈羅德省執行委員會主席。1920年4月他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同年9月任頓涅茨省省委書記,負責該地區工業的恢復工作。1918—1919年,頓巴斯煤礦區是戰爭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它幾度易手,遭到嚴重破壞,損失達3億盧布以上。在莫洛托夫領導下當地政府采取組織勞動軍的辦法加速恢復煤礦。勞動軍有嚴格的紀律,每天必須完成定額,根據定額完成情況供給工人生活用品。蘇維埃政府在糧食、鹽、服裝、機車車輛等方面也給予大力支援。這一切使頓涅茨煤礦的開采和運輸量在短時間內有了明顯增加。1920年4月份,煤產量為2500萬普特,10月增加到5,000萬普特。
1921年3月,俄共(布)舉行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決議,即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利用市場、商業和貨幣流通發展生產,加強工農聯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莫洛托夫在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及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從1924年起,他領導黨中央農村工作委員會,主管農業工作。1925年12月,莫洛托夫在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指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同加強工農聯盟是分不開的。黨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把貧農和中農組織起來,團結在布爾什維克黨周圍。工人階級一定要同農民一起去建設社會主義,不斷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1927年12月2日,聯共(布)舉行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研究農業集體化問題。莫洛托夫在會上作了關于農村工作的報告。報告指出,在合作化的基礎上,把落后的、分散的小農經濟轉變到大機器生產和集體耕作軌道上去,這是黨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鞏固國防的需要。他強調這一工作不能操之過急,他說:“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是緩慢的、長期的……需要許多年?!薄霸谵r村社會主義建設中,重要的是謹慎、小心、不慌不忙、逐步發展。”代表大會討論了他的報告,通過了全力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把農業改變為以新技術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大生產的決議。1929年6月,聯共(布)中央和蘇聯政府通過了“關于鞏固集體農莊制度的措施”的決議。從這年秋季起,集體農莊運動出現重大變化。不僅貧農,而且大批中農加入集體農莊。到1932年年中,集體農莊的耕地面積已近農民全部耕地面積的70%。
1927—1928年,莫洛托夫還兼任聯共(布)莫斯科委員會書記。從1930年起,他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兼勞動國防委員會主席。
1934年1—2月,聯共(布)舉行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這時,蘇聯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完成。莫洛托夫在會上作了1933—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任務的報告。他說,第二個五年計劃有以下三個基本任務,即徹底消滅階級并同時鏟除產生階級的根源;進一步提高工人和集體農民群眾的物質福利,把勞動人民的消費水平提高一倍半到兩倍;完成工業、農業、運輸業等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大會一致贊同這三項任務,批準了第二個五年計劃。
1934年12月1日聯共(布)中央書記、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暗殺。莫洛托夫同斯大林、伏羅希洛夫等人當天從莫斯科趕到列寧格勒審理此案。他是三十年代肅反運動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從1938年起,國際形勢日益尖銳,戰爭籠罩著歐亞地區,世界大戰的危險越來越嚴重。1939年3月,莫洛托夫在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作蘇聯發展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1938—1942)的報告,他指出,第三個五年計劃同前兩個五年計劃不同,那時的問題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現在的任務是在此基礎上趕上并超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國際形勢出發,他強調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應以超過工業平均高漲速度發展機器制造、電力、化學工業和特種鋼的生產,提出合理配置生產力,在蘇聯東部地區、烏拉爾及伏爾加河流域加速發展煤、鐵、石油基地。
1939年5月3日,莫洛托夫繼馬·李維諾夫接任外交人民委員。當時歐洲局勢已十分嚴重,為爭取時間,延緩戰爭的到來,蘇聯同意和德國締結互不侵犯條約。8月23日中午,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到達莫斯科。當晚,莫洛托夫與斯大林同他進行會談,并簽署條約,其中規定,締約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向另一方施用武力,進行侵略或者攻擊。1941年5月,斯大林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莫洛托夫被任命為第一副主席。同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侵入蘇聯。當天中午12時,莫洛托夫受蘇聯政府委托發表廣播講話,他號召全體人民和武裝力量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光榮地履行保衛祖國的神圣義務,勇敢地投入到反法西斯戰爭中去。6月底,蘇聯政府決定成立由斯大林為主席的國防委員會,莫洛托夫任副主席,具體負責外交戰線的斗爭。
1941年底到1942年初,蘇聯軍民在莫斯科城下重創德軍,擊潰德軍50個師,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重大勝利,宣告了法西斯德國“閃電戰”的破產。為了爭奪戰略主動權,鞏固和發展反法西斯同盟,蘇聯要求英美開辟第二戰場。1942年5—6月,莫洛托夫訪問了倫敦和華盛頓。5月26日,莫洛托夫曾和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在倫敦簽署了《關于在反希特勒德國及其歐洲仆從國戰爭中結盟及戰后合作互助條約》,為期20年。條約規定,兩國“互相承允給予彼此軍事及其它一切援助與支持。”“戰后共同行動與合作……互相給予經濟援助,”但沒最后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問題,因為美國當時尚未就此問題明確表明態度。美英雙方商定,莫洛托夫先去美國,返國時再取道倫敦商討這個問題。
5月29日,莫洛托夫在白宮會見了美國總統羅斯福、國務卿赫爾及霍普金斯等人,就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問題進行會談。莫洛托夫說:第二戰場問題既是個軍事問題,也是個政治問題,但它主要還是政治問題。他說:如果英美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并從蘇聯戰場上吸引去40個師,那么蘇聯在1942年或者能打敗希特勒,或者毫無疑問地保證最終打敗他。如果英美拖延這一決定,那他們將擔負戰爭的主要壓力。通過談判,雙方就“1942年在歐洲建立第二戰場的迫切任務達成圓滿協議?!?月9日,莫洛托夫回到倫敦繼續談判并取得一致意見。會談公報根據莫洛托夫的建議,也寫上了關于1942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達成圓滿協議。”蘇美、蘇英會談公報在莫洛托夫6月12日抵達莫斯科后發表,進一步鞏固了反法西斯同盟。
會談后英美認為,蘇聯在1942年不可能打垮德國;同樣,德國也不可能戰勝蘇聯。兩國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代替關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承諾。1942年8月,法西斯德國調集重兵越過頓河,向斯大林格勒發起全面進攻。經過200天的激戰,德軍損失3,500輛坦克、12,000門大炮和迫擊炮、3,000架飛機、傷亡1,500,000人,被迫轉入戰略防御。1943年6月,德軍發動的奪取庫爾斯克的“夏季攻勢”也遭慘敗,蘇軍收復頓巴斯、基輔,解放了2/3的淪陷區。在戰爭進程發生根本轉變的形勢下,莫洛托夫和美國外長赫爾、英國外交大臣艾登于10月19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會后發表聯合宣言,表示同盟各國將把戰爭進行到敵人無條件投降為止。會議決定舉行三國首腦會議。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莫洛托夫陪同斯大林參加德黑蘭會議,同英美兩國首腦丘吉爾及羅斯福會晤。會議最后確定美英軍隊應于1944年5月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同時還就戰后對德國的安排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1945年初,德日法西斯的徹底失敗已成定局。隨著反法西斯勝利的即將到來,英美與蘇聯在歐洲地區的矛盾日趨尖銳。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仍在頑抗,英美希望蘇聯盡早對日宣戰。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蘇美英三國首腦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議。莫洛托夫及其副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柯陪同斯大林出席了這次會議。雅爾塔會議討論了蘇聯對日作戰的可能與前提條件,通過了關于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嚴懲戰犯及戰后德國民主化等決議。決議規定,德國投降后將由盟國軍隊分區占領,在柏林設立由盟國最高司令部代表組成的管制委員會。會議還決定,在戰后建立聯合國這一新的國際組織。
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在柏林向蘇美英三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為了加快結束對日戰爭和鞏固對德戰爭的勝利,蘇美英三國首腦于7月17至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會議。莫洛托夫出席了這次會議。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政府沒有正式答復,仍表示要作戰到底。8月8日下午,莫洛托夫代表蘇聯政府通知日本大使:“希特勒德國被擊潰和投降后,日本是唯一仍堅持繼續戰爭的大國。”因此,“日本政府要求蘇聯調停遠東戰爭的建議,便失去了基礎?!睆?月9日起,“蘇聯將認為自己與日本處于戰爭狀態”。蘇聯對日作戰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表彰莫洛托夫在戰爭期間出色完成各項任務,蘇聯政府在11月授予他第三枚列寧勛章。在此之前,他在1940、1943年曾分別榮獲兩枚列寧勛章。1950年3月,莫洛托夫60歲生日時,蘇聯政府授予他第四枚列寧勛章。
1952年10月,莫洛托夫在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和中央委員會主席團委員。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后,莫洛托夫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長。同年9月,赫魯曉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56年2月,蘇共舉行第二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1956—1960年蘇聯發展國民經濟第六個五年計劃的指示,批判了斯大林及對他的個人迷信。大會閉幕后不久,赫魯曉夫在6月解除了莫洛托夫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和外交部長的職務,調任蘇聯國家監察部部長。
1957年6月,蘇共中央舉行全會,通過譴責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反黨集團的決議。他們被指責為反對蘇共二十大路線,破壞黨采取的消除個人迷信后果的措施。莫洛托夫同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一道被撤銷了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的職務。1957年8月,莫洛托夫任蘇聯駐蒙古大使,1960年調任蘇聯駐維也納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團代表,1962年退休。
上一篇:艾登
下一篇:莫舍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