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諾瓦》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6 彩色片 137分鐘
意大利P. E. A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 編劇:費德里科·費里尼 貝納爾迪諾·扎波尼(根據賈科莫·卡薩諾瓦的《我的生平》改編) 攝影:朱塞佩·羅圖諾 主要演員:唐納德·薩瑟蘭(飾卡薩諾瓦)瑪格麗特·克萊蒙蒂(飾威尼斯年輕修女) 西塞莉·布朗(飾烏爾菲夫人) 蒂娜·奧蒙特(飾伊莎貝拉)
【劇情簡介】
威尼斯市著名的里亞爾托橋旁,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人們戴著面具,興高采烈地歌舞玩樂,焰火升空,一派熱鬧景象。卡薩諾瓦找到一個年輕修女,他向她顯示一個機械鳥,是他的寶物,說是當他和一個女人做愛時,機械鳥就會振動翅膀,歡樂歌唱。在他的煽動之下,年輕修女同他做愛,而且是當著法國駐威尼斯大使的面,同時,那只鳥果然如卡薩諾瓦所講,又唱又跳。
卡薩諾瓦在威尼斯被捕,因是異教徒,被宗教裁判所判處監禁。他被關入牢房之后想起了同一個女裁縫的艷遇。她膚色蒼白,像是失血過多。女工們在縫制一塊很大的臺布,卡薩諾瓦來到女工中間,大家玩耍嘻鬧,他同那個蒼白的女裁縫跳起舞來,女工們邊縫邊看。突然蒼白的女裁縫暈倒,大家請來大夫。夜里,卡薩諾瓦又找到女裁縫,但她又暈倒,只好再請大夫。經過醫治,她恢復了神志,卡薩諾瓦把她抱上床……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卡薩諾瓦從牢房的一個圓洞伸出頭來,四下張望,空無一人,趕緊跳下,背起箱子,爬上一條船。他又自由了。
圓桌邊,很多上層人在吃飯,卡薩諾瓦走來,他被介紹時用的是“出眾的人物”這一頭銜。飯桌上,他同老年婦人烏爾菲夫人眉來眼去,很快勾搭到一起。宴會結束,她把他帶到自己房間,讓他欣賞一尊金色的塑像和一箱金銀財寶。她說:“我知道你的體力,你無時無刻不想干那件事。你不想幫我?那可是我的刺激物”。他們自然又搞到了一起。卡薩諾瓦離開威尼斯來到巴黎,結識了又一個女人。他們的行為極為放蕩,甚至讓女仆在一旁助興。
兩年之后,巴黎有人造反,卡薩諾瓦同一些人一起到意大利的帕爾馬市,他說是要去見識見識那里的特產:香腸和奶酪。車上,年輕漂亮的姑娘恩里凱塔引起他的注意。他在想,這個姑娘到帕爾馬干什么呢?也許那個造反的人就是她的父親,也許她去找什么人,找情夫或者尋求歡樂。到了帕爾馬,大家住了下來,恩里凱塔換了一套衣服,顯得更加楚楚動人。卡薩諾瓦請她跳舞,兩人跳了起來,不時擁抱到一起。飯桌上,人們談到了女人,卡薩諾瓦則說,不能講女人們的壞話。這時,一些表演雜耍的人前來表演,丑角和一個男演員扮成的芭蕾舞女跳起芭蕾舞,引起一陣陣歡呼。演完,演員們來到桌邊同大家閑談。這時,恩里凱塔來到臺上拉起大提琴,大家突然聽到琴聲,都轉過身來聽她的演奏,卡薩諾瓦也靜靜地聽著。演完之后,大家無不稱贊,恩里凱塔說是小時在修道院學的。晚上,卡薩諾瓦來到恩里凱塔房間。半夜,卡薩諾瓦一覺醒來,卻發現身邊的恩里凱塔不見了。外面的大廳里,很多人在看什么,他問是怎么回事。一個瘦瘦的人對他說,一個更重要的人物把他的恩里凱塔給奪走了。卡薩諾瓦大怒,問是誰,但對方卻不肯回答。他大喊大叫:“她在哪里?我要帶整個歐洲的軍隊去同這個強盜戰斗!”那個瘦瘦的人指著外邊說:“就在那邊”。但這時的卡薩諾瓦卻沒有了剛才的憤慨,只能放聲大哭。
幾年之后,卡薩諾瓦來到倫敦。馬車上,兩個倫敦女人侮辱了他,說他是個陽萎病患者。他同兩個女人大吵大鬧,最后將自己的行李箱子從馬車上拉下來,對著車上的兩個女人大罵:“婊子,滾蛋!”馬車帶著兩個女人走了,大霧中只剩下了卡薩諾瓦和他的那些箱子。他十分懊惱:“這兩個可惡的女巫把我給毀了,我失敗了,但是,這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 我被拋棄了。”他把箱子一個個扔開,把外衣脫下放到大橋上,然后向泰晤士河走去。他想要自殺,邊走邊說:“我要去另一個世界,我要去同但丁、彼特拉克、阿里奧斯托對話。我要去死,可是,我為人類干了些什么呢?”他邊喃喃自語,邊向河水深處走去,走到水齊腰深處時,一回頭看到岸邊有個高大的女人,他向岸邊游回,上岸后卻不見了那個女人。他到處尋找,看到一個雜耍班子正在表演,人們排隊登上一個紙扎的大鯨口中,雜耍班的一個人在喊:“快到大鯨嘴里來吧,它嘴里能吐出女人來!”卡薩諾瓦見到一個醉鬼,問能不能進去,醉鬼說能,他進去過,那時我可真快活,女人的身子真讓人感到舒服。”卡薩諾瓦說:“任何男人都不懂我的心思。在泰晤士河,我真想死,水很涼,當我走進河里時,過來一個特殊女人,她的個子很高,足有7英尺,也許還要高,出于好奇,我去找她,但沒有找到。”他也來到大鯨嘴里,里面掛了些女人的裸體畫,臺上正在比賽扳手腕,那些上臺來的男人一個個都敗在那個身材高大的女人手下。雜耍班的兩個侏儒在喊叫助威,說是為了男人的名譽應該同這個女人比一比。卡薩諾瓦聽了大怒: “什么名譽不名譽,我上,名譽只是我個人的。我是個威尼斯人!”他上臺去比試,僵持不下時,他小聲向女人祈求:“為了我的面子,求求你了。”女人問他是什么人,他只說是個威尼斯人。剛說完即被女人扳倒,臺下歡呼。
卡薩諾瓦十分沮喪,正一個人孤零零地向前走,那個大個子女人追上來,他們攀談起來。她說她已婚,但不喜歡現在這樣的生活。這時,她的男人來把她叫走,又回到臺上表演起來,把男人們一個個扳倒在地。卡薩諾瓦又來找她,但她被看得很緊,他只能在帳篷縫里偷偷看她洗澡。
又是一個使卡薩諾瓦不可忘記的日子: 他來到羅馬參加耐力比賽。大廳里,有主教,有大使,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貴族。先是比賽喝湯,比賽者一個個把盆里的湯喝一大口,跑到遠處的大缸里吐掉,看誰先把盆里的湯喝完。有人把湯弄到了卡薩諾瓦的衣服上,他大怒:“在教皇所在的城里竟然如此,實在太不雅觀!”主教向大家介紹,卡薩諾瓦是一位詩人。剛說完,一個名叫里蓋托的小伙子走來,幾個女人問他昨天晚上同倫巴爾迪娜干了幾次,他說7次,引起哄堂大笑。卡薩諾瓦極不服氣:“我有體力,有智力,來自倫敦,有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體魄。我來自英國,是在英國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特殊人物。我要向你們證明我的耐力!”一個女人大喊,相信他能獲勝。于是,卡薩諾瓦選擇了自己的女伴,她是羅馬最有名的美女,里蓋托自然仍同他的倫巴爾迪娜為伴。4個人當著大家的面比賽做愛,卡薩諾瓦最后獲勝,被大家高高抬起。
卡薩諾瓦勝利了,來到伯爾尼。但因在羅馬荒淫無度而體虛暈倒。女大夫伊莎貝拉給他針灸服藥,使他恢復了體力,在一小店被一群畸形女人圍住,輪流同他做愛。
卡薩諾瓦跑了很多地方,到過荷蘭、比利時和西班牙,但最后無處立足。在一個大市場,他求人舉薦,但無人理睬。散場了,只剩他一個人。他看到,旁邊有個人一樣大小的洋娃娃,她可以抬手、旋轉、步行。他拉起她跳起舞來,最后只能抱著洋娃娃做愛。
最后,他成了波希米亞一個伯爵的圖書管理員,年老體衰,受盡伯爵仆人的白眼。在一個冬日,他回到威尼斯,站在里亞爾托橋邊,眼前浮現出狂歡的景象。
【鑒賞】
影片中描寫的卡薩諾瓦確有其人,是18世紀的意大利教士、作家、間諜和外交家,但主要以冒險家和浪蕩公子聞名于世。卡薩諾瓦于1725年生于威尼斯,父母是演員,父早亡,他后來被母親拋棄。在帕多瓦神學院學習時,他因品行不端被開除,因而開始了他的放蕩不羈的生涯。他當過教士,打過仗,擔任過劇院小提琴手和紅衣主教的秘書。在威尼斯被一參議員收留后仍不安于現狀,1750年開始在歐洲流浪。1755年回威尼斯時,有人告發他發展共濟會組織被判刑,第二年越獄前往法國,因把彩票引進法國而在金融界成了名人。后到荷蘭等許多歐洲國家漫游,常與女人私通,玩弄權術,用種種手段賺錢,甚至連威尼斯的偵探都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他寫了不少書,《我的生平》多達6卷,不過,直到1960—1962年才正式在意大利出版。他在這部作品中大肆炫耀自己的冒險經歷,極力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學識淵博、受過良好教育、有才有德的人。但是,費里尼的這部影片中的卡薩諾瓦是一個與此恰恰相反的人物。費里尼只是把卡薩諾瓦的《我的生平》當作一個由頭,以他的生平中的一些事件作為素材,塑造了一個與正面形象相對立的反面形象,他是一個“不應如此”的典型,他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的一切丑惡的東西,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社會最丑惡的方面。當然費里尼描繪這個18世紀的反面人物不是為了單純地批判他,而是為了通過他來表現今天的時代,是為了讓觀眾通過這個人物來理解和認識今天的時代。
影片中的卡薩諾瓦人高馬大,精力充沛,驕傲自信,狡猾放蕩,肆無忌憚,不知羞恥。他在影片中第一次勾引一個修女時,向她顯示了一個機械鳥,當人們做愛時它能鼓翅歌唱。在整個影片中,每當卡薩諾瓦與女人私通成奸時,這只機械鳥便鼓翅歌唱,音樂則是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改編的鋼琴曲《鐘》的旋律。費里尼在這里再次運用了他慣用的象征手法:卡薩諾瓦說到底不過是個性的機器。他見到女人便想勾搭,結果是上床睡覺,然后各奔東西,形同路人。這里沒有情感,沒有愛慕,只是性的發泄,只是各自的欲望得到滿足,別無其他。而且這種發泄是公開的,沒有任何羞恥可言,可以當著機械鳥發泄,甚至可以當著外交官發泄。在“教皇所在的城里”,他竟當著那么多男女老少和貴族們公開與別人比賽做愛,厚顏無恥到了極點。而且“教皇所在的城里”這句話就是他親口講的。他要別人把這座城當作圣城,舉止應該文雅,而他自己則公然干這種無恥勾當,他的無賴、流氓嘴臉便暴露無遺了。他的發泄不僅不講情愛,也不管別人死活,他同那個蒼白的女裁縫的關系便說明了這一點。他不把他的做愛伙伴當作人,只把她當作發泄的工具,用后即棄之如敝屣。他把性的發泄看得比性命還重要。在他跳入泰晤士河時,看來他是要義無反顧地了結自己的性命了。當他回頭看到那個高個子誘人的女人時,他把剛剛受過的侮辱和因之而去一死的決心統統拋到了九霄云外,又去追尋起發泄的獵物來。在他看來,人格、臉面、自己所下的決心,甚至自己的性命都是無足輕重的東西,女人高于一切,發泄性欲高于一切。總之,在性與愛這一方面,影片塑造的卡薩諾瓦是個冷酷、無恥、放蕩的人,是個只知有性不知有愛的人,是個沒有人格、低級下流、沒有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的人。他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應該說同動物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在其他方面,卡薩諾瓦也是個不足掛齒的小人。在上層人聚會的場合,別人說他是個“出眾的人物”,這也可以說是費里尼故意為卡薩諾瓦設下的一個陷阱:觀眾自然想要看看他出眾在哪里,而他的實際表現則表明他恰恰是個不出眾的人物,或者說是個在卑鄙、下流、無恥方面出眾的人物。在帕爾馬,他勾引了恩里凱塔。她年輕漂亮,有藝術天才,十分誘人。卡薩諾瓦對她應當是很喜愛的,他們也勾搭成奸。在卡薩諾瓦發現這個心上人被“更重要的人物”奪走之后,他痛心、憤慨,甚至決心 “要帶整個歐洲的軍隊去同這個強盜戰斗”。他的人性似乎占了上風,他似乎成了一個有血性的人,他的這個決心可謂堅決,他的口氣確實讓人敬佩。但是,在那個人輕描淡寫地告訴他,奪走他的心上人的強盜“就在那里”時,距他以堅定的口氣痛下決心不過幾秒鐘,他的慷慨激昂立即煙消云散,只是放聲大哭而已。原來他是個表面上有血性、口頭上英勇、私下里慷慨激昂的人,真正付諸行動時,他的血性、英勇、慷慨激昂一下子成了卑瑣、怯懦和意志消沉,成了一個窩囊廢。
在倫敦,那些男人在扳手腕比賽中一個個被大個子女人擊敗時,自信驕傲的卡薩諾瓦又激憤起來,大叫著自己“是個威尼斯人”上了臺,不惜犧牲個人的名譽要同這個女人比試。這時的卡薩諾瓦可以說是有血性的,像個男人。但是,當兩人扳得僵持不下時,他開始低聲向那個女人祈求,他的卑鄙無恥又戰勝了剛才的一時血性,顯露出了他的卑鄙本性。當然他只能以失敗告終。
卡薩諾瓦是個十分自信的人,是個驕傲自滿,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不錯,他寫過詩,翻譯過《伊利亞特》,但他決不是真正的詩人,只不過寫了些應景詩而已。但是,他把自己當作名人,他在羅馬貴族們面前就自我吹噓了一番。說什么自己“是在英國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特殊人物”,有體力,而且有“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體魄”。他在跳入泰晤士河時,竟然大言不慚地說“要去同但丁、彼特拉克、阿里奧斯托對話”,他把自己同這些寫出不朽詩作的名詩人相提并論,可見自視之高。而且他還問自己“為人類干了些什么”,口氣不可謂不大。事實上,他這樣的人能為人類干些什么呢?在羅馬的那次吹噓之后,他確實勝利了,但那是什么勝利?是在發泄獸欲方面的勝利,同他吹噓的“文化基礎”不僅毫無共同之處,而且格格不入。他的這一勝利不值得驕傲,卻是他走向死亡的一步,因為他荒淫無度,體力漸漸不支,最后暈倒。他被一個大夫治好,卻依然過著淫蕩的生活,最后落得無立足之地,求人舉薦也無人理睬。即使此時,再無真正的女人供他發泄之時,他仍然要用一個機械洋娃娃來發泄,真正無可救藥。在遭受伯爵傭人們的白眼和虐待之后,他只能孤零零地回到故鄉,在凄苦中回憶過去的時光。這個只有獸性、沒有人性、自信狂妄、放蕩無恥的人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費里尼為什么要挑選一個18世紀的人物來拍一部影片?他對這個人物持什么態度?在影片拍完之后的一次答記者問中,費里尼說,他把卡薩諾瓦設想為一個法西斯分子,這個人完全顯示出了男人的傲慢、自負、卑鄙。當時有很多男演員表示愿意扮演這一角色,費里尼選擇了其中最難看的薩瑟蘭。這就是他對這個人物的態度。費里尼還說,女人們可能會認為,這部影片的表現方式傷害了她們,但是,她們不懂,這是一部關于仍處在幼年時期未曾開化的意大利男人的影片。他解釋說:“這是一個兇惡的傀儡的冒險故事,他沒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念”。費里尼這部影片中的這個男人就是這么一個沒有情感和思想、只追求粗野、庸俗、下流的享受的典型。這樣的追求會使人和社會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一切追求集中的目標是占有和消費,人的活動最后的落腳點是無窮無盡的享樂,即物質的消費和性享樂。這樣的追求得到滿足后又會出現新的空虛,然后再去追求,如此循環,沒有發展的動力,沒有質的飛躍。這樣僵化的循環式運動無法使人和人交往,無法使人和真正的文化及文明交往。而這種狀況恰恰正是20世紀消費社會的典型狀況。因此,費里尼對卡薩諾瓦的批判正是對本世紀的一切弊端和腐朽的東西的批判。卡薩諾瓦這樣的敗類、渣滓和冒險家構成了一個反常的社會,腐敗的社會,變質的社會,這個社會最后只能走向滅亡。
費里尼在看了卡薩諾瓦的《我的生平》之后說,這部作品只引起了他的不快、氣憤和煩惱,“正是這種不愉快和厭惡的感覺提示我要拍這部影片”,整個影片因此是“從無望的空虛的角度設計出來的”。他說:“沒有任何思想,沒有任何轟動的事件,沒有任何情感甚至審美情感,也不是18世紀,也沒有任何批判,什么都沒有。只是一部送葬的影片。那么你們要問,還剩下了什么呢?剩下的是形式,它們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積,冷冰冰的、僵硬的、催眠的東西。好像我又重新開始昏昏然,這是唯一使我可以講述卡薩諾瓦及其不存在的生活的出發點。”可以說,正是卡薩諾瓦這個沒有思想、沒有情感、狂妄的冒險家的故事勾起了費里尼對當代社會的仇恨,因此才用這樣一種形式來表現這一故事。費里尼仇恨的正是那些像這個沒有思想情感的冒險家一樣內心完全空虛的寄生蟲,這些人只注意那些可以占有、可以利用、可以弄到手、可以偷來搶來的東西,他們像卡薩諾瓦一樣沒有思想的閃光,沒有頭腦,沒有試圖理解現實、影響現實的愿望。他們沒有善心和人的情感,惰性十足,缺乏人性。他們像卡薩諾瓦一樣只是在外表上像人。他們是與一般人相反、相對立的人,他們使社會走向解體,走向死亡。費里尼對卡薩諾瓦的批判不是對他個人的批判,而是要通過這個敗類的一生引起人們的思考和聯想,他的矛頭絕非只是一個卡薩諾瓦,而是像這個角色一樣的一些人和以他們為主構成的那個社會。
上一篇:《卡拉瑪佐夫兄弟》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印度之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