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本詩收入斯萊塞1939年出版的同名詩集。評論界一直把此詩看做是斯萊塞的最高成就,甚至是澳大利亞詩歌史上的登峰造極之作。赫伯特·C。杰弗認為它“總結融匯了自《地球來客》出版以來就一直占據斯萊塞整個創作生涯的思想、主題和意象”。詩中,詩人借悼念亡友之機,強調了生命的虛幻和時間的無情。時間是最無情的法官,再頑強的生命也逃脫不了它的裁決,字里行間流溢一種無可奈何的虛無感。
此詩內涵極豐富。作為一首挽詩,它是詩人對淹死在悉尼港的好友喬·林奇的哀悼。思念好友的痛苦讓他幾乎昏厥,時間在內心已經停滯,港口報時的鐘聲,使詩人想起了喬的一生。他竭力回憶,卻只能記起斷斷續續的小事。詩人通過這些零碎的回憶來重新構筑喬的一生,借此表達對亡友的哀思。這些斷片式的記憶是從喬的音容神態開始的:“逐漸吮吸消散的尸骨/和你做過的一些瑣事/或我記得而被你遺忘的瑣事/和一切我也忘記的——容顏和言詞/和啤酒的污漬,敞開的上衣/你憔悴的雙頰、刺痛眼睛和關于/愛爾蘭王的悲慘故事和英王的食言背義/以及政客的更骯臟的不忠不信/從達林賀斯特向上帝哀吟。”這是喬醉酒時的形態,詩人擷取了面容、眼睛、穿著、言談幾個細節,以點見面地描繪出好友的容貌與神態。接著,詩人又跳躍到另一個場景——夜深人靜在摩爾岸邊散步,詩人記得那天狂風暴雨,彼此看不清對方,但喬的激情洋溢的演講卻讓詩人記憶猶新。“我們談起了彌爾頓,瓜果和人權法案/吹動的長笛,還有棕色皮膚/說話暴躁的大溪地島姑娘。你還發現/悉尼姑娘長得白,脾氣暴躁。/但我只聽見一些不相干的詞/以至彌爾頓、西瓜和姑娘混同了。”透過這些回憶,我們似乎能夠想象喬是一個能言善辯、富有個性且不乏幽默感的人。緊接著,詩人又想起了喬的日記本,想起了他在日記本中所寫的話,還想起了他曾住過的房間以及他的藏書、槍、照片和奇珍古玩。這些記憶雖是斷斷續續的,但足以勾勒出喬的容貌、神態、愛好、言語、思想。最后,詩人憶起他倆在悉尼“借著廉價汽燈/投在粉色壁紙上將滅的燈光/我們討論如何炸毀這個地球”。這是對生死命題的討論,暗合了生命短暫與無力的詩歌主旨。這些記憶中浸透了詩人的淚水與思念,使讀者也為喬的意外之死而扼腕長嘆。所以,我們才可以在詩歌的結尾聽到詩人發自肺腑的強烈思念之情。詩人飽含深情地想象喬被海水淹沒的情景,并且體驗著好友沉入海水那一瞬間的痛苦與無助,從而直指詩歌虛無這一主題。
作品表現的另一個重要主題就是生命的無意義和死亡,表現了人生的短暫與無常,流露出一種消極遁世的態度。開篇詩人對喬的一生開始回憶時就感嘆道:“為何我想起你,死者,為何那些/無益的記憶潛出思想的錨鉤,/偷竊走沉沙的遺跡?/甚至連同你姓氏的意義”。喬的死亡是那么的突然與短暫,與時間相比,生命是那么弱不禁風,不堪一擊。死亡對活著的人來說,就是意義的消失。在悉尼,詩人與喬的討論其實也是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索:“但你活得懦弱,每個夜晚/你都要退縮一下進取的靈魂/所有那些活物,那些陰謀/那些曾迷惑你的青春的肉體之形/溯源于比你長壽的父親/總是拿著提琴的失明老人,/那位墓地石匠,他用虔誠的夢/刻出華美堂皇的靈位碑石,/安放在蕓蕓眾生的胸膛上。/而那些堆砌成陰間的使者/在平靜的驚愕中從來不想去/承受那些鮮花、甜餅和美石的贈品。”這里通過喬與其父母的對話來揭示年輕與衰老之間是那么近在咫尺,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每一天活著其實就是向死亡邁進一步,直到生命的盡頭,這一過程似彈指之間,似灰飛煙滅。詩人也正是通過對這一過程的感悟,深刻地揭示了現代社會的荒謬、人生的徒勞無益感以及失望情緒。難怪有評論家指出他的詩具有“虛無主義”的傾向。
在詩歌的表現方法上,斯萊塞竭力主張用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和感情,而不贊同某些現代派詩人的“抽象化”傾向。他的詩雖然在內容上很接近英美現代主義詩歌,但在形象的采用上,卻繼承了傳統的英美詩歌,“用各種各樣的形象構成了慘淡無序轉瞬即逝的人生的總體形象”。在這首詩里,詩人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具體形象來建構喬一生的經歷,獨具匠心地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作為組合的材料,比如啤酒漬、掉了扣子的上衣、摩爾岸邊的夜晚、慘白溟蒙的閃電、陰冷幽暗的塔樓、鋸掉鎖的日記本等等。
其詩歌技巧的另一個特點是怪誕。評論家文森特·巴克利曾指出斯萊塞是一個“喜愛怪誕的人,他詩歌中的怪誕成分,不但是他早期作品的一個缺陷,而且也成了他詩歌中反復出現的直接組成部分”。著名詩人兼評論家A。D。霍普也支持這種觀點。的確,斯萊塞背逆傳統,為了標新立異,有意摒棄常用的形象,而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形象放在一起,以造成一種陌生的效果。那些怪誕的意象有時給人一種新鮮感,進而啟迪思考,比如“當空洞,弱如磷火的油燈/如狂熱的意念劈開天空/死氣沉沉地帶過黑暗”、“閃爍著珠寶的光澤,有的/像鯖魚的拱形背靜靜地撫拍沙灘”。但有時難免顯得有些不倫不類,甚至難以理解。
(喻 琴)
上一篇:《五月的季風 [智利]聶魯達》讀后感
下一篇:《井 [法國]博納富瓦》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