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德(Jeanne d'Arc,1412—1431),法蘭西民族女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中(1337—1453),她勇敢地承擔起率領法國軍民抗擊英軍侵略的重任,為法蘭西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統一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英法百年戰爭,本來是兩國爭奪土地,爭奪富庶的弗蘭德爾地區的封建戰爭,戰場主要在法國,對法國破壞極大,隨著英國軍隊侵入法國,法國人民開始了捍衛民族獨立的斗爭。1415年,貞德3歲時,英王亨利五世在阿金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許多法國封建主或被打死或成為俘虜。法王查理六世不得不向英國求和,于1420年同英國簽訂了特魯瓦條約,規定:英王亨利五世為法國攝政王;英王將與查理六世的女兒結婚,繼承法國王位,使英法兩國聯合;不承認查理六世之子為法國繼承人。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先后去世,亨利五世的幼兒亨利六世被宣告為英王兼法王。當時大多數法國人民反對亨利六世作為他們的國王,但是勃艮第公爵卻予以承認。勃艮第公爵系王族的旁系,與王族嫡系有矛盾,他為了保持自己的領地,與英軍結成同盟。在1430年前,羅亞爾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在英國和勃艮第人手中,法王室控制的地區,實際不及法國全部面積的一半。貞德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民族危機的時代。
1412年1月6日,貞德誕生于法國東北部香檳和洛林交界處的一個叫做杜瑞米的村莊里。父親熱德是當地一位受人尊敬的農民,擔任過杜瑞米地方的軍事統領,負責過防衛事務并兼管稅收事務,還調解過本鄉人的糾紛。他在本鄉居民中很有威信,是杜瑞米村七個名人之一。母親伊莎伯拉同她父親一樣, 是天主教徒,為人善良、溫和,但性格堅強,對子女管教很嚴。幼年的貞德從母親那里學會了背誦禱告詞和尊奉天主教的圣徒,父母虔誠的宗教信仰和正直勤勉的品格對貞德有很大影響。
貞德的家鄉鄰近勃艮第公爵的領地,屬于法國國王管轄,地處交通要道。從1412-1428年間幾次受過勃艮第人的洗劫,經受了戰爭的擾亂,此外,全國各地的消息通過南來北往的過路人傳到這里,不斷地觸動人們的心弦。國家政治衰敗, 人民遭受痛苦,這些社會事實強烈地刺激了貞德,使她很快地成熟了起來,決心投身到救國戰爭中去。
貞德和許多樸實的法國農民一樣,把國王看成是天意的代表,祖國的象征,把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當時大多數法國人擁護法國王太子查理登位,貞德也以此作為自己拯救祖國的一個重大任務。
1428年5月,英軍又向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奧爾良進逼,妄圖一舉吞并整個法國。當時法國王太子查理及其宮廷在英軍進攻的面前,顯得懦弱無力,不知所措,因而法國處境危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貞德前往梵古拉省城,求見省長巴特古,要求省長幫助去見王子,由她率領軍隊攻打英軍。貞德初次見到省長時,省長對她根本不以為然。把她當成應當受家長管教的頑童,讓陪同她前來的姐夫領她回家。1428年10月,英軍圍攻奧爾良,法國國內形勢吃緊。貞德身著男裝,第二次去見省長,當面大聲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張:恢復王權,打敗英軍,解救奧爾良,解救法國。她以強硬的口吻向省長巴特古說道:法蘭西將得到“洛林邊境的童貞女”的拯救。貞德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昂的言詞使省長大為震驚,遂允許兩名軍官護送她去希農見王子。
1429年1月至2月間,貞德到達希農,幾經盤查后,見到了王子,她借上帝的名義堅定了王子的信心,曉以民族大義,使王子終于承認她作為拯救奧爾良的救援軍首領去解救奧爾良,并賜她軍旗、戰馬、佩劍。
1429年4月27日,貞德身穿鎧甲,騎著雪白色的戰馬,率領3,000余救援軍,打著繡有耶穌瑪麗亞圣像的白邊軍旗向奧爾良進軍。這時奧爾良被英軍包圍已有半年之久。英軍在它四周建造了12座進攻性的堡壘,而且還投入巨大的力量來挖掘通往城內的地道。奧爾良人民頑強抵抗,同時也盼望著法軍的解救。4月29日貞德率軍沖破敵人的包圍進入奧爾良城。全城的軍民情緒高漲,熱烈迎接女英雄。 5月3日法蘭西王軍的另一支部隊也從吉延向奧爾良進發, 4日清晨到達奧爾良。城內外正義之師大會師,激發了全城軍隊抗英殺敵的決心。 5月4日,英、法軍隊在英軍占據的圣洛浦發生激戰,貞德趕赴前線參戰,法軍官兵看到貞德,士氣大振,蜂涌上前奪取了圣洛浦,從而保證了糧草補給線的安全。5月6日,法軍又奪回奧爾良城附近英軍占據的白朗、奧格斯丁兩個堡壘,英軍死亡114人,40人被俘。
1429年5月7日,奧爾良城關鍵的一戰奪取土爾斯堡的戰斗開始了。早晨7時,法軍發動進攻,使用云梯奮力攀登,英軍拼死抵抗,推開法軍攻城的云梯,不少法軍士兵掉到護城河里。雙方激烈爭奪,法軍未能得手,貞德腳也受了傷。中午,貞德在督戰中不幸胸下中箭,被左右將士救回,法軍士氣受到很大影響,戰至傍晚,未能攻入土爾斯堡。奧爾良城司令彼士德見到這種情況有些灰心,打算命令吹號收兵。此刻,貞德不顧傷痛,掙扎到守城司令面前阻止他的命令,要求延長作戰時間。
決定性的時刻來臨了,貞德從身邊軍士手中奪過戰旗奮力揮動,先鋒將達倫又從貞德手中接過戰旗。全軍看到飄揚的戰旗,意識到總攻已經開始,剎時間,潮水般地涌向敵陣,從南面沖上土爾斯堡。英軍早已疲憊不堪,看到勇猛的法國士兵,頓時亂作一團,紛紛奪路逃跑。
土爾斯堡北面的出路是一座剛剛架好的便橋,英軍爭相擁上便橋逃生。不料法軍事先埋伏好一船火藥在橋下爆炸起來,許多英軍官兵當場炸死,僥幸未死者也掉到河里斃命,英國守軍全軍覆滅。奧爾良城在歷時半年的圍困之后宣告解圍。
這一仗大大挫敗了英軍的銳氣,英軍司令彼得福在致英政府的信中寫道:“堡壘已被攻陷,似乎是上帝攻進來了。”“他們所依仗的是一個女子,她運用了神秘的方法作戰,這一次的打擊不單使我們在此處的人數減員,并且也減少了其他士兵的勇氣。”
奧爾良的勝利是整個百年戰爭的轉折點,這是法國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勝利,人民為了表達對貞德的崇敬,把她稱為“奧爾良少女”。
奧爾良大捷以后,貞德決定立即向蘭斯進軍,以便替王子加冕,因為照貞德看來,要使祖國得到徹底解放,沒有一個合法的國王不行,而按法國的傳統,一個合法的國王需要在蘭斯大教堂接受隆重的加冕禮,所以奪取蘭斯并替王太子加冕,當時是關系到法國民族命運的大事。1429年6月27日法軍在貞德率領下勢如破竹地接連拿下蘭斯等城市。6月10日,蘭斯的一個英軍守將在投降書中寫道:“向世界最勇敢的女子投降。”
1429年7月17日,在蘭斯大教堂舉行了加冕禮,王子正式登位,稱查理七世。這時查理七世執意同勃艮第公爵議和。議和的建議是由勃艮第公爵在奧爾良戰役之后提出的。8月5日雙方簽訂了停戰和約。勃艮第公爵許諾15天后交回巴黎,貞德對此議和不滿,但在戰與和的問題上,還是遵從了王命。她在一封致蘭斯公民的公開信中寫道:“……我不贊成協定,我不知應否遵守這種協定,為的要保守王的尊嚴,不得不如此,……”。15天期限過后,巴黎仍然留在勃艮第人手中。
勃艮第公爵的議和建議,顯系緩兵之計,貞德決定奪回巴黎。1429年9月8日,貞德率軍進攻巴黎城, 9日,查理七世卻命令撤軍,貞德不想抗拒王命,但準備先從塞納河上臨時架起的橋上攻入巴黎后再撤。查理七世得知后又馬上命人當夜拆除這條進攻的必經橋梁。此后戰斗雖然持續了幾日,終因糧草不足,圍攻遂告失敗。
1430年5月中旬,英軍和勃艮第人又聯合起來,為了鞏固巴黎的防務,向蘭斯一線出擊。1430年4月初,蘭斯左側的軍事重鎮康邊告急,貞德立即奔赴康邊。1430年5月23日清晨,貞德率少數隊伍主動向英軍攻擊時,寡不敵眾,被迫向康邊城撤退,由貞德斷后。城防司令官弗來威懼怕敵人沖進城來,竟拉起吊橋把貞德拒之城外,勃艮第軍隊包圍了貞德,貞德仍奮勇作戰,不幸被身邊的叛徒拉下馬來落入敵手。
查理七世見死不救,不去贖取貞德。在囚禁中貞德曾試圖逃跑,但未成功,被從波黎厄城堡轉移到更遠的波赫福瓦城堡。1430年7月14日,勃艮第人以10,000金幣把貞德賣給了英軍。英國人物色了一位神學的博士柯松來主持對貞德的宗教審判。1431年2月21日首次開庭。審判官輪番地向貞德發出冰雹似的盤問,貞德鎮定果敢,在法庭上對答如流,有些回答十分精彩,例如:
“你對那些吻你的手腳,摸你的戰馬的人民如何想法呢?”
“窮苦的人民樂于接近我,這是因為我不遺余力地支持他們,保衛他們。”
“上帝憎恨英國人嗎?”
“我不知道上帝對英國人是愛還是恨,但我確信,侵略者除了被殺死的外,統統都要被趕出法國!”
后來,法庭又把公開審訊改為秘密審訊。審訊一直繼續到3月24日。3月28日,教會法庭判決她犯有70多條所謂罪狀。4月2日,又歸納為12條,諸如“妖術惑眾”、“穿戴男裝”、“輕薄教會”、“傲慢瀆神”等等莫須有的罪名。
貞德拒絕了法庭對她的判決,至死不說一句累及國王的話,英國人企圖敗壞法國國王聲譽的陰謀破產了,因而加強了對貞德的殘酷折磨。貞德始終不屈不撓,法庭因而最后宣布她是“屢教不改的異端”、“魔女”,并判處火刑。
1431年5月30日,貞德在盧昂廣場的火刑柱上英勇就義。
貞德沒有死,她永遠活在法國人民的心中。在貞德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法國人民更高地舉起民族斗爭的旗幟,終于在1453年取得了抗英戰爭的勝利。
“百年戰爭”結束后,經過多年重新調查審理,在1456年6月16日,推翻了1431年對貞德的判決。
貞德一直被認為是法蘭西的民族英雄,1979年5月,值奧爾良戰役勝利450周年之際,法國曾舉行儀式來紀念她。
上一篇:謝胡
下一篇:辛那赫里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