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萊希特·瓦倫斯坦(Albrecht Wallenstein,1583—1634),捷克貴族,三十年戰爭(1618—1648)中神圣羅馬帝國的軍事統帥。
三十年戰爭是第一次全歐戰爭,它是在哈布斯堡聯盟和反哈布斯堡同盟兩個集團國家之間進行的。哈布斯堡聯盟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天主教諸侯組成,它得到波蘭—立陶宛的支持;反哈布斯堡同盟由法國、瑞典、丹麥、荷蘭等國組成,它得到德國新教諸侯的支持,英國在一定程度上也參加了這個同盟。這次戰爭發生的原因有政治的、經濟的及宗教的,主要的是兩個集團國家爭奪對“基督教世界”的統治。
瓦倫斯坦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三十年戰爭中,作為神圣羅馬帝國軍隊的總指揮,曾對戰爭進程發生過較大影響。
阿爾伯萊希特·瓦倫斯坦于1583年9月24日出生在波希米亞(即今捷克)東北部的赫美尼斯村,其家族是捷克最古老的貴族家族之一。祖父喬治·瓦爾德斯坦積極從事捷克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因參加1547年布拉格起義而被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處死。父親威廉·瓦爾德斯坦是個精明的土地經營者,并且信奉新教。母親出生于一個“在上一世紀取得驚人發展的家庭”。瓦倫斯坦自幼受新教家庭的教育。13歲時,瓦倫斯坦的父母去世,他被送到母親的親戚亨利·斯拉瓦塔家去生活,斯拉瓦塔以捷克的新教派的教義教育他。1597年,14歲的瓦倫斯坦進了為貴族子弟設立的著名的古登堡路德學校。兩年后,又轉學到紐倫堡附近的阿道夫新教大學,這是“一座吸引了整個中歐的學生和學者的著名路德學校”。1600年,年輕的瓦倫斯坦因與學校當局意見不合而中途輟學。停學后,瓦倫斯坦游歷德國、意大利和法國。他這時對意大利的軍事理論、繪畫、建筑、劍術等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對他以后的軍事生涯有深遠的影響。
十七世紀初,遭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殘酷剝削和壓迫的捷克、匈牙利等國家開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斗爭,在這一斗爭中瓦倫斯坦站到了反動的哈布斯堡王朝一方。1604年,瓦倫斯坦隨著神圣羅馬帝國轄下的波希米亞分遣隊參與了哈布斯堡王朝鎮壓匈牙利波斯坎起義,初次得到哈布斯堡王朝和耶穌會的賞識。1606年6月,他被哈布斯堡王朝任命為摩拉維亞軍隊上校,秋天,瓦倫斯坦成為未來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瑪提亞的侍從。瓦倫斯坦這時的政治立場已很明確,他把自己的事業與神圣羅馬帝國連在了一起,這就促使他拋棄了少年時代所接受的新教教育,從一個新教徒變成了舊教徒。
1609年,瓦倫斯坦在耶穌會神父的安排下,與蘭德克的富孀盧克麗霞太太結婚(他一生曾三次婚娶)。1614年春天這位夫人去世,瓦倫斯坦繼承了她的全部財產,從而為他以后的軍事冒險創造了物質條件。
三十年戰爭前,瓦倫斯坦一直是瑪提亞的忠實侍從。1611年2月,他陪同瑪提亞去布拉格為繼承捷克王位而舉行加冕禮。同年魯道夫二世皇帝逝世,瑪提亞于6月13日繼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坦隨之進入瑪提亞皇帝的宮廷。由于對皇帝極盡忠心,瓦倫斯坦在1615年得到首席公爵侍從的頭銜。這種榮譽使他更賣力地為皇帝服務,1617年,他帶領自己的200名騎兵去增援帝國對獨立的威尼斯的進攻,在那里,他與西班牙雇傭兵并肩戰斗。但是,由于條件的限制,瓦倫斯坦這時還僅僅是帝國宮廷中的一個臣僚,他的事業也才剛剛開始。
1618年捷克人民不堪忍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壓迫,在布拉格舉行起義,三十年戰爭從此開始。摩拉維亞議會最初尚保持中立。1619年5月,摩拉維亞議會決定參加起義。這時,瓦倫斯坦正擔任摩拉維亞一支3,000人的步兵聯隊的團長,得知此消息后,他準備帶領部隊逃跑,但因部隊反對,只得攜帶財寶只身逃到維也納。摩拉維亞議會隨之宣布他為“賣國賊”,并沒收其財產。
瓦倫斯坦逃到維也納后,立即參加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年即位)對捷克起義的鎮壓。他最初在南波希米亞戰斗,并在戰斗中多次為帝國贏得勝利。1620年梯里將軍率天主教同盟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擊敗捷克議會的反抗,這時瓦倫斯坦正在波希米亞西北部牽制新教陣營的軍隊,白山戰役后的幾個月里,他成功地鎮壓了大半個波希米亞的起義。1621年下半年,斐迪南二世財源枯竭,急需援助以便支持軍費開支,瓦倫斯坦在荷蘭銀行家杰·德·維特和猶太商人巴色維的幫助下,向皇帝提供了20萬金幣的援助,因此,在1621年底,瓦倫斯坦被任命為布拉格及整個捷克的軍事統帥。
瓦倫斯坦在鎮壓捷克起義的過程中,用各種手段強占了大片土地。其中一部分是皇帝撥給他的部隊用的土地,一部分是他強力購買的土地。當時他幾乎擁有1/4的波希米亞。在強占土地的過程中,他“毫不留情地向土地的主人及其家屬動手”,以致于他的同僚在1622年12月共同給他寫信,勸他“不妨行為更人道一些”。瓦倫斯坦在擔任捷克軍事統帥后的同時,獲得在捷克、摩拉維亞、奧地利制造新幣的權利,他與耶穌會勾結,和維也納宮廷的人共同組成大財團,發行新幣。由于新幣成色低劣,價值只抵舊幣的一半,財團和瓦倫斯坦大發橫財,而捷克在1623年12月28日不得不宣布國家破產。
1623年,瓦倫斯坦與斐迪南二世一個親信顧問的女兒愛薩伯拉結婚,并被皇帝授與公爵的頭銜。隨后的兩年,瓦倫斯坦專心經營他廣闊的領地,一再慷慨地向皇帝提供援助,1623年達到50萬金幣,這些金錢幾乎足以支持帝國的整個開銷。
1625年,丹麥國王克里斯提安四世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率領丹麥軍隊攻入德國,三十年戰爭第二階段開始。這時,帝國軍隊由梯里將軍指揮,梯里抵擋不住丹麥人的進攻,又因氣候、饑餓和疾病,軍隊迅速降至10,000人,只好告急求援。斐迪南二世決定把瓦倫斯坦從捷克召回,瓦倫斯坦立即向皇帝提供了一支30,000人的軍隊,這支軍隊迅速擴大到了100,000人,“蹂躪四野以自養”,馬克思曾稱之為“瓦倫斯坦的蝗蟲”。瓦倫斯坦依靠這支軍隊,成為帝國軍隊總指揮,并以卓越的軍事才能,迅速扭轉了戰局。1625年夏,瓦倫斯坦駐軍馬德堡;1626年,轉戰上匈牙利; 1627年春,攻入西里西亞,迫使丹麥軍隊敗退;同年7月,瓦倫斯坦又進駐下薩克森,在梯里的支援下把丹麥軍隊逐出了帝國,并一直追入日德蘭半島。這時,軍事和政治優勢都轉到了帝國方面,整個北德都處在帝國的控制之下,瓦倫斯坦一時被譽為“皇冠上的第三顆寶石”。這時,瓦倫斯坦對軍隊事務有絕對權威,他不僅在1627年9月獲得了西里西亞公國,以補償他對軍隊的支出,而且在1629年獲得梅克倫堡作為他世襲的封地,瓦倫斯坦晉為公爵,已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峰。但是從這時起,他逐漸與皇帝產生了分歧。
1627年后,瓦倫斯坦的政治思想傾向已很明確,他主張宗教自由、緩和國內矛盾、集中力量一致對外、加強神圣羅馬帝國的中央集權、建立統一的君主國。瓦倫斯坦在以后的數年間,一直為實現其政治目標而備斗,例如,他曾說服皇帝以寬大的條件與丹麥在律貝克簽訂了和約,迫使丹麥保證不再干涉德國事務,并受德國的控制。但是斐迪南二世的想法卻與瓦倫斯坦截然相反,1629年3月6日,皇帝頒布了歸還教產赦令,規定新教諸侯應將1552年后所侵占的教產全部歸還原主,從而在北德挑起了新的教派糾紛。當時,法、荷、英等反哈布斯堡同盟各國,面對哈布斯堡陣營的勝利,正在策劃更大的入侵計劃,瓦倫斯坦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去強力推行歸還教產赦令。在瓦倫斯坦軍隊的鎮壓下,成千的新教徒被迫改信天主教,不然就被流放,但奧格斯堡一地就有8,000人被放逐。歸還教產赦令引起大多數德國諸侯的不滿,舊教諸侯也不能容忍皇帝權力無限制地擴大,他們一致把矛頭指向了幫助皇帝擴大權威的瓦倫斯坦。1630年8月13日,斐迪南二世迫于諸侯的壓力,經過幾周的爭論,在帝國會議上解除了瓦倫斯坦的職務。瓦倫斯坦回到捷克他的領地上。
1630年夏,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爾夫率領精銳部隊長驅直入德國。1631年9月,帝國軍隊在勃萊騰菲爾德戰役中失敗,德國北部陷入瑞典國王之手,古斯塔夫·阿道爾夫隨即進攻南德,并在很短的時間里接近了奧地利邊境。面對這種嚴重形勢,斐迪南二世不得不重新起用瓦倫斯坦。
1631年底,瓦倫斯坦又被從捷克召回。他迅速集中起70,000大軍,投入德意志戰場。由于與皇帝的矛盾尚未解決,他在出征前向皇帝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其中包括提供軍費、任意沒收需要的土地、對軍隊事務有絕對權力、自由處理和平談判等內容,皇帝被迫答應了這些條件。于是, 瓦倫斯坦率軍攻入上巴拉丁。1632年夏,他與瑞典軍在紐倫堡外對峙。9月,瓦倫斯坦向圖林根和薩克森進軍。11月16日,在薩克森的呂岑戰役中,瓦倫斯坦與古斯塔夫·阿道爾夫正面交鋒,這一場鏖戰,瑞典人雖然取得勝利,迫使瓦倫斯坦退卻,但他們的國王卻陣亡了。
古斯塔夫·阿道爾夫死后,瓦倫斯坦認為和平談判的機會到了,于是向皇帝提出和平談判建議,但這一計劃又遭到天主教諸侯們的反對。這時,他對于扶植皇帝權力感到失望,轉而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實現和平。1633年1月,瓦倫斯坦重新開始了與捷克和薩克森的秘密會談,同時派心腹特使去與瑞典人、法國人會談。1633年9月,反哈布斯堡同盟已準備好與瓦倫斯坦談判。不久他又同勃蘭登堡和薩克森的代理人在西里西亞進行和談。他的這些活動沒有得到皇帝的允許, 因而被認為有通敵嫌疑。 10月,瓦倫斯坦在斯坦歐俘獲了一部分瑞典軍。他們大多數是捷克起義時被流放的捷克新教徒,其中有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土倫,瓦倫斯坦把他們全都釋放了,這一行動引起了維也納宮廷的很大震動。
1633年11月,瑞典軍隊迫近奧地利邊境,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急呼增援,在皇帝的調遣下瓦倫斯坦進軍上巴拉丁,從那里進入波希米亞安全區,并在比爾森建立了他的冬天指揮部。在這里,盡管皇帝一再要求,他一直按兵不動,或許他想表現他的不可缺少,或許他想利用他在比爾森的戰略位置繼續與瑞典、薩克森和法國會談, 以保存自己的實力, 不管真實的原因究竟怎樣,他在皇帝的眼里已成了帝國的叛徒。
瓦倫斯坦與瑞典和法國進行和談,不僅招致維也納宮廷對他的憤怒,而且使仍忠于皇帝的軍官們紛紛離去。他的敵人在軍中散布謠言說瓦倫斯坦想要剝奪帝國選侯們的封邑,還想從意大利逐出西班牙人。面對這種形勢,瓦倫斯坦在1634年1月11日在比爾森召開了一個老軍官會議,會上,他要求他們宣誓誓死忠于他。這次會議的內容很快傳到維也納,皇帝據此認為瓦倫斯坦已公開叛變,于是, 1月24日,帝國頒布命令,解除瓦倫斯坦的職務,大赦全體軍官, 唯有瓦倫斯坦的幾個親信軍官除外。這時,皇帝還沒有決定處死瓦倫斯坦,只有西班牙大使堅決要求這樣做。2月初,瓦倫斯坦軍中親奧軍官建議,“如果可能”就使陰謀者活著,不然就“作為證明有罪的罪犯處決他們”。2月18日, 皇帝公布了一個“公開的人權剝奪令”。2月20日,瓦倫斯坦帶領1500人從比爾森逃到愛格城堡附近,2月25日,瓦倫斯坦在臥室被幾個蘇格蘭、英格蘭、愛爾蘭士兵刺死。
瓦倫斯坦的一生曲折復雜, 300多年來不僅引起史學家的興趣,而且成了文學家的題材,偉大的德國戲劇家席勒曾以他的事跡創作了不朽名劇《瓦倫斯坦》。
上一篇:瓊斯
下一篇:瓦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