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卡德爾(Abd-el-Kader,1808—1883),阿爾及利亞人民深深敬仰的民族英雄,著名的詩人和學者。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他領導阿爾及利亞人民同法國殖民者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在阿爾及利亞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1808年9月6日,阿卜杜·卡德爾出生在阿爾及利亞西部穆阿斯凱爾附近的瓦迪埃爾—漢曼村。父親馬希丁是哈希姆部落的酋長,教會團體卡迪利亞的首領。阿卜杜·卡德爾是馬希丁的第三個兒子,自小受到他良好的教育。阿卜杜·卡德爾幼年時曾在阿爾澤城的法官本·塔希爾那里學習神學、法學、哲學、文學和歷史。14歲那年,他來到瓦赫蘭上學,因不滿土耳其當局的歧視政策,一年后輟學回鄉。1827年,阿卜杜·卡德爾隨父親去麥加、麥地那朝覲,沿途游覽了突尼斯、埃及和一些阿拉伯國家;埃及統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使他難以忘懷,立志效法。
1830年6月,法國殖民者侵入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人民一向“把獨立視為珍寶、把對外族統治的仇恨置于生命之上”。①東部君士坦丁地區的艾哈默德從一開始就堅持進行反法戰爭。但是,當時抗法斗爭的主力在西部瓦赫蘭地區,馬希丁組織了義勇軍,用游擊戰神出鬼沒地打擊侵略者。阿卜杜·卡德爾積極參加了這一斗爭,表示出特別勇敢機智,深得其父和當地人民的稱贊。
1832年10月底,一支法國遠征軍向瓦赫蘭進發,企圖奪取“菲立普”城堡。馬希丁命令阿卜杜·卡德爾率軍迎戰。阿卜杜·卡德爾指揮軍隊從前后左右襲擊敵人,法國侵略者顧此失彼,遭到沉重打擊,最后慘敗而逃。在這次戰斗中,阿卜杜·卡德爾顯示出他非凡的軍事才能。在馬希丁推薦下,參加抵抗運動的各部落選舉他為“埃米爾——穆米寧”(即正統統治者之意),肩負起抗擊法國侵略者,保衛國家獨立的重任。這時他年僅24歲。
1832—1834年,阿卜杜·卡德爾在戰斗中屢建奇功,把侵略者打得大敗。駐瓦赫蘭的法軍司令德米歇爾曾三次寫信給他乞和訂約。1834年2月26日,雙方簽訂了《瓦赫蘭條約》(又稱《德米歇爾條約》)。法國被迫承認阿卜杜·卡德爾對阿爾及利亞西部地區的主權。法國統治集團認為,“這是法國政府忍痛接受的最恥辱的條約之一”。
1835年6月,法軍司令特雷澤爾撕毀條約,率領2,500名遠征軍攻打阿卜杜·卡德爾。阿卜杜·卡德爾親自指揮2,000名騎兵、800名步兵埋伏在馬克塔河的穆扎亞峽谷里,出其不意地猛襲敵軍。法軍兵力損失1/3以上。這就是著名的馬克塔河戰役。
法國遠征軍在遭到一些重大失敗后,不得不又一次向阿卜杜·卡德爾求和。法國政府指派布若為談判代表。1837年5月30日,雙方簽署《塔夫納條約》。法國不僅承認阿卜杜·卡德爾對西部地區、而且還承認他對中部地區的主權;法國只據有阿爾及爾、瓦赫蘭、阿爾澤、莫斯塔加內姆等幾個沿海港口。法國統治集團哀嘆:“這個協定太象投降書了”。這是阿卜杜·卡德爾在抗法斗爭中所取得的最重大勝利。
阿卜杜·卡德爾在領導阿爾及利亞人民抗擊法國侵略者的同時,又采取了許多措施,團結和組織各部落人民,以便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他首先敉平了那些反叛的或降敵的封建首領,逐步把西部和中部廣大地區統一起來,建立了埃米爾國。定都穆阿斯凱爾。但東部的艾哈默德不承認阿卜杜·卡德爾及其領導的國家。阿卜杜·卡德爾曾多次建議同他采取聯合行動打擊殖民者,但均遭拒絕。阿卜杜·卡德爾還給君士坦丁地區一些部落首領發出200多封信件,號召他們站到自己一邊來。一位法國史學家稱贊說:“土耳其人使阿拉伯人分離,阿卜杜·卡德爾卻努力把他們團結起來”。
阿卜杜·卡德爾特別重視軍隊的建設。他擁有一支2萬人的正規軍(包括步兵和騎兵),6萬多人的非正規軍(部落的義勇軍)。他聘請摩洛哥、突尼斯甚至歐洲人當教官嚴格訓練這支軍隊,并自建兵工廠,制造武器,供應軍需。他為軍隊制定了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在運動中出其不意地消滅敵人。
阿卜杜·卡德爾還革新了政治、經濟、司法、教育。他建立了由選舉產生的最高咨詢會議,討論并決定戰爭、和談、稅收等重大問題。最高咨詢會議的執行機構叫“迪萬”即內閣,它設有內務、外交、財政、宗教、稅務、軍事等部門。阿卜杜·卡德爾取消了一些部落的免稅特權,降低了稅額,統一了收稅標準。他規定國家壟斷對外貿易,將其收入轉歸軍隊使用。他改革了司法制度,廢止封建酋長對地方司法事務的干涉。阿卜杜·卡德爾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他興建了學校和圖書館,號召人民學習文化,誦讀“古蘭經”。
阿卜杜·卡德爾的改革措施,削弱了封建酋長的傳統權力,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提高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對堅持長期抗法戰爭起了重大的作用。然而,阿卜杜·卡德爾不深刻認識土地問題的重要性,他始終沒有提出并制訂土地政策,因而也就談不上解決土地問題。這樣,他就不可能把更多貧苦的農牧民,特別是驍勇善戰的卡比利亞山民們吸引到自己方面來。阿卜杜·卡德爾的抗法戰爭之所以失敗,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塔夫納條約》簽訂后,法國殖民者立即集中兵力攻陷了君士坦丁,殘酷地鎮壓了東部地區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抗法運動。接著,殖民當局就背信棄義地撕毀《塔夫納條約》,重新挑起戰爭,傾全力圍剿阿卜杜·卡德爾。1841年初,被恩格斯斥之為“野蠻軍人”①的布若出任阿爾及利亞總督,他立刻把侵略軍從原來的58,000人擴充到85,000人,并實行慘絕人寰的“焦土政策”。從1843年起,布若發起強大攻勢,阿卜杜·卡德爾接連失利,在沿海地區最后一個據點特內斯城失守后,他退到西南部繼續戰斗。一年后,他在撒哈拉地區的據點又被法軍攻占,最后不得不退入摩洛哥境內。
法國殖民者對土地的瘋狂掠奪,激起了阿爾及利亞人民新的反抗。1845年春天,布馬扎領導的起義在沿海宰赫賴山區爆發,并把來犯的敵人打得一敗涂地。在布馬扎的請求下,阿卜杜·卡德爾回國領導人民繼續戰斗。9月,西迪易卜拉欣戰役;10月,塔夫納河戰役,阿卜杜·卡德爾的軍隊大獲全勝。接著,他又揮師東進,攻占米提賈平原。布若彷徨不安,再次請求法國政府火速增援軍隊和武器,到1845年底,法軍人數增到了108,000人。布若把討伐軍編成18個縱隊,象撒網一樣把他們派到阿一摩邊界地區,嚴密監視并跟蹤追捕阿卜杜·卡德爾。1846年7月,阿卜杜·卡德爾在法軍的追捕下,又一次率部進入摩洛哥境內。這一次,摩洛哥素丹屈服于法國的壓力,違背摩洛哥人民的意愿,竟然派遣自己的兒子率領軍隊配合法軍,剿捕阿卜杜·卡德爾。阿卜杜·卡德爾的處境十分困難。但是,在摩洛哥人民的支持下,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同法、摩軍隊周旋達一年多之久。
1847年12月,阿卜杜·卡德爾帶領阿爾及利亞軍民越過摩—阿邊界,準備回到撒哈拉重建抗戰基地,把反法斗爭堅持下去。然而,這支隊伍在一個峽谷里被法軍包圍了。為了不給士兵和百姓們帶來更多的災難及犧牲,阿卜杜·卡德爾被迫向法軍投降。
1848年1月,阿卜杜·卡德爾先后被關押在法國的土倫、波城和安布瓦斯,度過了4年多的監禁生活。1852年10月16日,阿卜杜·卡德爾被釋放,他便離開法國,來到土耳其的布爾薩,在那里住了3年。從1855年起,他最后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定居了下來,一邊悉心研讀神學和文學,同時關注著阿爾及利亞和阿拉伯東方人民的解放事業。1860年,當大馬士革的伊斯蘭教徒被唆使起來屠殺基督教徒的時候,阿卜杜·卡德爾挺身而出,對伊斯蘭教徒做了勸說工作,并親自營救了12,000名基督教徒。為此,他被授予“榮譽團大十字勛章”。1863—1865年,阿卜杜·卡德爾訪問了巴黎,試圖勸說拿破侖三世改變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政策,但沒有成功。1883年5月25日夜里,阿卜杜·卡德爾病逝于大馬士革,終年75歲。
阿卜杜·卡德爾不僅是阿爾及利亞一位卓越的革命家,而且也是阿爾及利亞著名的詩人和學者。
阿卜杜·卡德爾的詩篇以感情豐富著稱。1838年當特累姆森被收復時,他寫了一首詩獻給這座光榮的城市。詩中寫道:
特累姆森她望著我,
伸出手來給我吻。
我的心啊,充滿著幸福和快樂。
……
狼狽離去的敵人,
不能不灑下酸辛淚啊。
……
唯獨對于我啊,她微笑著,
給我無窮無盡的幸福。
據說,阿卜杜·卡德爾在法國被囚禁期間,曾經寫過一本著名的哲學著作,書名為《對聰明者的召喚,對漠視者的勸告》,書中闡述了他的宗教哲理,并談了他對政治、歷史、種族等問題的看法。
阿卜杜·卡德爾領導的抗法武裝斗爭堅持了15年。在這15年中,阿爾及利亞人民前赴后繼,頑強戰斗,牽制了當時法國1/3的兵力,打死打傷法國侵略軍4萬多人,使法國政府幾易主帥。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英勇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法國殖民者的囂張氣焰,為非洲人民的反殖斗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革命導師恩格斯高度贊揚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斗爭精神,并稱頌阿卜杜·卡德爾是一位“孜孜不倦和大膽無畏的領袖”。①
上一篇:阿克巴
下一篇: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