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尼托·巴勃羅·胡亞雷斯(Benito Pablo Juarez, 1806—1872),墨西哥歷史上第一位印第安人出身的總統(1858—1872),杰出的民族英雄,自由派政治家,墨西哥國家統一、政治民主和社會進步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1806年3月21日,胡亞雷斯生于墨西哥瓦哈卡城附近圣·普韋布洛·格拉塔奧村的印第安農民家庭,是純血統的薩波蒂克族印第安人。3歲時,父母去世,由舅父撫養。及長,他在瓦哈卡城受雇作家庭仆役,當裝釘工學徒,還進天主教神學校學習了幾年,終因志趣不合而退學。1829年,胡亞雷斯考入瓦哈卡科學和藝術學院,專攻法律與政治,深受歐美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成為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1834年,獲準開業當律師,常常為保障窮苦印第安人的合法權益出庭辯護,仗義執言,信譽漸著。1843年,與當地名門閨秀瑪爾加麗達·瑪莎結婚。1810—1821年墨西哥人民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戰爭,獨立以后愛國進步力量為建立共和民主制度和反對歐美列強侵略的斗爭,這些重大事件給予胡亞雷斯以強烈影響,使他立志為捍衛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人民自由而戰斗。
在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國內激烈的政治斗爭和1846—1848年抗擊美國武力兼并的衛國戰爭中,胡亞雷斯堅定不移地站在以自由派為首的愛國進步力量一邊,反對以保守派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和美國侵略者。1832年,胡亞雷斯開始參加政治活動,當選為瓦哈卡州立法會議議員,積極支持自由派領袖、副總統巴倫廷·戈麥斯·法利亞斯領導的自由主義改革。這次改革旨在廢除天主教會和軍隊的封建特權,以促進國家的民主發展。1834年,保守派發動政變,依靠軍閥安東尼奧·洛佩斯·德·圣安納(1795—1876)實行反動統治,廢除憲法,解散國會和各州立法會議,取消一切改革措施,恢復舊秩序。在州立法會議被解散之后,胡亞雷斯以律師身份進行活動。1842年,擔任民事法庭的法官。1846年任瓦哈卡州立法會議三領導之一,并當選為國會議員,支持再度出任副總統的法利亞斯征用教會財產供應軍費,以加強國防力量,抵御外侮。圣安納于1847年3月重掌政權,把法利亞斯驅逐出國。1847年,胡亞雷斯任瓦哈卡州州長,在該州進行抗戰守土的準備,曾嚴正拒絕消極抗美、放棄首都的圣安納逃入該州境內。1848年美墨戰爭結束,墨西哥喪失了當時一半以上的領土。后至1852年,胡亞雷斯在州長任內繼續保護印第安人民的利益,并致力于改善行政管理,卓有成效,成了杰出的自由派人物。卸任后,他重操律師業務,并到母校科學和藝術學院任教,但不久,他又投入了反對獨裁、爭取自由的改革斗爭。
胡亞雷斯是領導十九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墨西哥著名“革新運動”的自由派領袖。這場運動實質上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從推翻封建軍事獨裁政權,實行自由主義的改革開始,發展為同封建反動勢力進行浴血戰斗的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擊外國武裝干涉的民族解放戰爭,歷時13年(1854—1867)之久。在運動爆發前夕,1853年,通過政變再次上臺的圣安納變本加厲地實行賣國獨裁統治,公然出賣國土12萬平方公里,以換取美國一千萬美元的報酬,同時用武力鎮壓農民起義和自由派等愛國進步人士,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反抗。胡亞雷斯遭逮捕監禁,后逃出流亡美國,僑居新奧爾良,積極聯絡國內自由派人士,準備發動反獨裁起義。
1854年3月1日,著名的自由派印第安人將軍胡安·阿爾瓦雷斯(1790—1867)在其執政的格雷羅州宣布起義。胡亞雷斯立即回國參加斗爭。1855年8月,獨裁政權推翻,圣安納逃往國外。10月,在法利亞斯主持下舉行會議,推舉阿爾瓦雷斯為臨時總統。胡亞雷斯任司法部長。臨時政府執政后,自由派立即著手實行民主改革,建立新的“國民衛軍”,取代以前享有特權的舊軍隊,并清洗反動軍官800多名。同時,進行司法改革和舉行制憲議會的選舉。在胡亞雷斯的主持下,11月23日頒布了著名的“胡亞雷斯法”,即關于訴訟程序的法令,規定廢除教會和軍隊特設的法庭,取消教士和軍官不受普通法院審判的封建特權,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教士并被剝奪選舉權。
保守勢力仇視和反對改革。首都大主教宣稱將把服從“胡亞雷斯法”的人開除出教。臨時政府的國防部長伊格納西奧·科蒙福特同保守勢力有聯系,企圖阻止自由派的改革,于12月發動政變,迫使阿爾瓦雷斯辭職。但是科蒙福特接任臨時總統后,自由派在臨時政府和制憲會議中仍占多數。胡亞雷斯繼續擔任司法部長并兼任瓦哈卡州州長,后來又任內政部長。著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米格爾·雷多·德·特哈達任財政部長。
自由派不顧反動勢力的阻撓,決心繼續推進改革。1856年年初,宣布實行出版自由,廢除封建行會,取消國內關卡,統一度量衡。同年6月25日,頒布“雷多法”,即禁止世俗和宗教的團體擁有不動產的法令,主要是廢除教會在當時壟斷全國一半地產的土地所有權,打擊教會的經濟勢力。按照該法規定,轉讓或拍賣的教會不動產總值,到同年年底已達2千3百多萬比索。但是該法也適用于印第安村社,使村社土地遭到掠奪,引起印第安農民的反對。1857年2月5日,制憲議會通過了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新憲法,規定政教分離,重申共和、聯邦、代議制民主以及公民自由權利等項原則。同年11月,根據新憲法舉行大選,科蒙福特當選為總統,胡亞雷斯當選為最高法院院長(憲法規定相當于副總統,但不設副總統職)。自由派人士在選出的新國會中占大多數。教會上層、軍閥、大地主等反動勢力公開反對新憲法,發動武裝叛亂,于同年年底推翻科蒙福特政府,在首都墨西哥城建立反革命政權,挑起了內戰。
1858—1861年,“革新運動”進入第二階段,以胡亞雷斯為首的自由派政府同保守派復辟的偽政權進行了三年內戰,并把改革斗爭推向高潮。1858年初,科蒙福特逃亡美國后,聚集在克雷塔羅城的70名國會議員舉行會議。根據1857年憲法,擁戴胡亞雷斯為共和國臨時總統,組成新的聯邦政府,同占據首都的偽政權對抗。杰出的自由派思想家梅耳喬爾·奧坎波任外交和內政部長,自由派將領桑托斯·德戈亞多任國防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司令,自由派詩人吉耶爾莫·普里埃托任財政部長,他們給予胡亞雷斯以有力的贊助。胡亞雷斯政府堅決維護1857年憲法,捍衛改革成果,得到南北大多數州的擁護。由于歐美列強同偽政權保持外交關系,胡亞雷斯政府嚴正聲明偽政權無權代表墨西哥,它的一切對外活動均為非法、無效;并照會各國使節,應與偽政權斷絕關系,而同合法的自由派政府建交。美國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遲至1859年4月才承認胡亞雷斯政府。同年12月,為了獲得軍火供應,胡亞雷斯政府同美國簽訂了“奧坎波——麥克倫條約”,賦予美國永久享有貨物免稅通過墨西哥西北地區和南部特萬特佩克地峽以及派駐軍隊的權利,但該約未被批準生效。
在內戰激烈進行的情況下,為了動員人民打擊敵人,胡亞雷斯政府果斷地采取重大改革措施,于1859年7月12日頒布著名的“墨西哥社會改革宣言”,即“改革法”。該法宣布,保守派——教權集團是內戰的罪魁禍首;無償沒收除教堂建筑物以外的教會全部土地財產,把收歸國有的教會地產分成小塊出售給農民;廢除什一稅和教會其它捐稅;解散男修道院,并宣布宗教信仰完全自由,重申政教分離;取消教士的世俗權利,由政府接管國民教育及其它民事管理,政府對宗教事務實行干預,等等。“改革法”實施后,被剝奪而售與私人的教會財產總值,到1866年3月共計達6千2百多萬比索,大大削弱了支撐偽政權的經濟實力。
隨著戰局的發展,胡亞雷斯的駐地由克雷塔羅遷移到瓜那華托,再遷瓜達拉哈拉,三遷韋臘克魯斯。至1860年夏,內戰形勢發生根本轉折,胡亞雷斯政府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分三路向首都推進,于同年12月25日解放首都。1861年1月11日,胡亞雷斯政府勝利遷回墨西哥城,保守派的偽政權徹底垮臺。操縱和支持偽政權的墨西哥大主教、主教、教皇使節和西班牙大使被驅逐出境。保守派只得把希望寄托于外國干涉。
1861—1867年,胡亞雷斯領導了墨西哥人民英勇抵抗外國武裝侵略的偉大衛國戰爭,這也是他領導的“革新運動”繼續發展的最后階段。內戰結束后,胡亞雷斯于1861年6月由國會選舉為總統。他面臨著由戰爭破壞所造成的嚴重困難,政府財政赤字達5百萬比索。7月17日,胡亞雷斯政府宣布停止償付外債兩年。支持墨西哥保守派的英國、法國和西班牙便借此為口實,決定實行它們早已策劃的干涉。10月31日,英、法、西三國在倫敦簽訂了一項共同出兵干涉墨西哥的協定。馬克思指出,這三國的同盟是一個新的“神圣同盟”,是“國際史上最兇殘的策劃之一”。12月,西班牙從古巴派出一支軍隊攻占了韋臘克魯斯。英、法軍隊隨后于1862年年初入侵。經過談判,英、西兩國于同年4月撤走了軍隊,但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堅持侵略政策,于4月16日悍然對墨西哥宣戰,同時扶植傀儡政權,增派遠征部隊,妄圖征服墨西哥,把它變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附庸。
三國干涉和法國的侵略激發了墨西哥人民空前高漲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他們積極支持胡亞雷斯政府組織全民抗戰。胡亞雷斯在三國干涉開始時即發表告全國人民書,號召全民族團結和行動起來,保衛“人民自己最偉大和最神圣的祖國”。同時,授權各州州長組織游擊隊,動員人民抗戰,并下令嚴懲一切賣國賊和外國間諜。5月5日,法軍進攻通向首都的大城普韋布拉。法軍慘敗,折回海岸。一年后,法軍依靠增援的優勢兵力,在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后才攻占了這座城市。1863年5月31日,胡亞雷斯政府撤出首都,向北轉移,起初遷至圣路易斯波托西,最后于1865年遷至邊境城鎮埃爾·巴索·德爾·諾爾德(1888年改稱胡亞雷斯城)。
為了發動群眾參戰和打擊賣國賊,胡亞雷斯政府繼續采取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如頒布“國有荒地分配法”,“沒收賣國賊財產法”,以及下令封閉女修道院,將其房屋改為醫院或兵站,財產充作軍需等。同時,不斷加強和鞏固民族陣線,廣泛開展游擊戰,在敵占區到處打擊侵略者。1864年5月底,法軍占領了墨西哥1/3的國土。拿破侖三世把奧地利皇帝的幼弟斐迪南·馬克西米連大公送到墨西哥當傀儡皇帝,并在其占領區實行恐怖統治,大批屠殺愛國者。胡亞雷斯不畏艱險,堅持抗戰,充滿必勝的信心。他寫道:“時間和我們的頑強精神將拖垮法軍,最后一定會擊潰和戰勝他們”。1865年4月結束了南北戰爭的美國,開始給予胡亞雷斯政府貸款并供應軍火,同時堅持要求法國撤軍。胡亞雷斯對美國的擴張野心有所警惕。他說道:“我從來不抱這種幻想,即這個強國會給我們以真誠的幫助”。他認為拉丁美洲國家必須自求解放,互相支持,而絕不能依賴歐美列強的幫助。到1867年初,戰局朝著有利于墨西哥的方向迅速發展。法軍損失了1/5的兵力,加上歐洲局勢緊張,急需調兵應付,拿破侖三世被迫于2月撤走侵略軍。胡亞雷斯政府大舉反攻,很快光復全部國土。傀儡皇帝被俘,經審判后處決。7月15日,胡亞雷斯政府遷回首都,勝利地結束了被稱為墨西哥“第二次獨立戰爭”的抗法衛國戰爭。
1867年,胡亞雷斯再次當選為總統。在新的4年任期中,他致力于重建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國家,設法恢復和發展陷于衰落的經濟,但進展非常緩慢。在政府計劃的安排下,鋪設了一些新的公路,著手修筑鐵路。胡亞雷斯非常重視印第安人的教育。他下令在城鎮和村莊普遍設立初等學校,為印第安人的子弟提供較多受教育的機會,到1872年,全國在校學生的人數達到20萬。為了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和削弱軍人干涉政治的勢力,胡亞雷斯裁減了2/3以上的軍隊,使軍費開支大大降低。但是,胡亞雷斯未能完全穩定政局,他不時遭到地方叛亂勢力的反對。1868—1871年間,先后有11個州發生反政府的叛亂,都被平服。1870年,胡亞雷斯頒布大赦法令,力圖爭取地方勢力,促進全國政治安定。1871年10月,胡亞雷斯第4次當選為總統。這次他遭到自由派內部的反對。他的一員主要部將波菲里奧·迪亞斯由于競選總統失敗,在瓦哈卡州發動叛亂。在大體平息這次叛亂之后不久,胡亞雷斯于1872年7月28日因心臟病突發在首都逝世。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葬于圣斐南多神廟中。
胡亞雷斯一生所建樹的不朽功績,主要是捍衛了墨西哥民族的獨立,打擊了國內封建勢力,創造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有利條件,為國家統一和民主共和制度的鞏固奠定了基礎。福斯特同志指出,胡亞雷斯是“墨西哥偉大的民族主義者”。墨西哥人民至今一直崇敬他,尊他為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和維護人民權利的斗士。與他同時代的一些世界名人曾贊揚他,雨果稱他為“使自由復活的美洲英雄”,加里波第稱他為“世界自由和人類尊嚴的戰士”。后人也對他高度評價,稱他為“墨西哥各族人民中最先進的人物”,“墨西哥自由派中最偉大的人物”,“給予墨西哥以新方向的偉人”。然而也有人批評他是個理想主義者,認為他倡導來自歐美的自由主義原則不適合墨西哥的國情。有些人則指責他在1859年為換取美國的承認和援助,接受了相當苛刻的條件。
上一篇:考茨基
下一篇: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