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約公元前460—370),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奴隸主民主派的思想家。由于他在科學各個領域都曾取得卓越的成就,馬克思稱他為“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①
關于德謨克利特的生平,我們知道得很少。他出生在位于色雷斯南部沿海的希臘殖民地阿布德拉。這個城邦是希臘和黑海沿岸通商的重要據點。他父親達馬西波斯是一位富有的奴隸主貴族。他是他父親的第三個兒子。童年時代的德謨克利特曾跟有學問的波斯術士和迦勒底星相家學習神學和天文學。他的這些老師是他父親同波斯王薛西斯在一起時,由波斯王留給他父親的。他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聽過許多當地學者和路過學者的講演。后來,德謨克利特就學于原子論學說的創始人留基伯。留基伯是米利都人,向德謨克利特講授了米利都學派的自然哲學和他自己關于原子和虛空的學說。
德謨克利特從少年時代起,就很熱心地研究學問。據說,有一天他正在一間小屋里埋頭鉆研,他父親牽來一頭牛,并在他那里宰殺,他竟沒有察覺,直到他父親叫他祭神,他才知道他父親在他身邊所做的一切。德謨克利特是一個興趣極為廣泛,注重接觸實際,熱心于探討真理的人。據說他曾注意到為什么離海岸近的石頭塊大,離海岸遠的石頭塊小。他又探討過為什么麻雀總是和麻雀在一起,而不和別的雀鳥在一起,從而找出“物相同則合”的自然規律。他為探討真理,力圖把整個大自然作為搜集材料的園地。
他利用從他父親那里繼承下來的一筆遺產到世界各地漫游,到過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等許多地方。他每到一地,不恥于向任何有學問的人求教。他曾向埃及的祭司學習幾何學,同印度的裸體智者有過往來。他在雅典和著名哲學家阿納克薩哥拉斯有過交往,聽過蘇格拉底的講演,晚年他和著名的醫生希波克拉特斯過從甚密。德謨克利特自己曾說:“在我同輩的人當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絕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遙遠的東西;我看見了最多的土地和國家;我聽見了最多的有學問的人的講演;構畫幾何圖形并加以證明沒有人超過了我,就是埃及的所謂丈量土地員也未能超過我”。
長期漫游大大地擴展了他的眼界,然而,卻耗盡了他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絕大部分遺產。根據當時阿布德拉城的習慣,父親死后兒子有義務增加財產,否則就要受到懲罰。當德謨克利特長期漫游回國后,人們便在法庭控告他揮霍父親的遺產。他為辯護自己行為的正當,當場宣讀了自己論述宇宙的著作《大世界》。控告他的人們聽后,一致贊揚這是一部有價值的著作,法庭遂對他免于處罰。
德謨克利特一生寫了約60種科學著作,涉及當時各門的知識,如:哲學、邏輯學、數學、宇宙學、物理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語言學、藝術、技術、等等,可惜,流傳至今的僅有很少的殘篇。他在學術上主要的成就是哲學。他在哲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原子論。
作為一個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比當時所有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更深刻地闡述了世界的物質本原問題。在德謨克利特看來,世界的物質本原不是可見的水、火、土、風,而是原子和虛空。他所說的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數量無限的物質微粒;它們在質上是相同的,只有形狀、大小、位置和次序的不同。他認為,世界萬物,諸如太陽,月亮和其他星體,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無生物,都是由這種原子結合而成的。各種具體物體的差異,是由原子的形狀、大小、位置和次序所決定的。例如他認為太陽和月亮,甚至人們的靈魂,是由圓而光滑的原子結合而成的。他所說的虛空,是沒有充滿原子的無限空間,是原子運動的條件。按照德謨克利特的觀點,如果沒有虛空,只有抱成團的原子,原子就沒有運動的條件。而且他所指的虛空,也包括物體內部的空隙,因為物體內部有空隙,物體才有可能收縮和膨脹。因此,德謨克利特認為虛空同原子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是世界的物質本原。
德謨克利特關于世界物質本原的原子論學說,在當時科學發展水平還很低的情況下,是一種天才的推測,是一種大膽的革命的見解,是古希臘唯物主義思想的偉大成就。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人們才利用克魯克特測微鏡和威爾遜測微鏡觀測到原子和原子運動。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學說,深刻地闡述了物質運動和物質永恒性問題。在德謨克利特看來,世界萬物都是在不斷運動,不斷變化,不斷生成和不斷毀滅著的。他認為,這不是由于什么外力的推動,而是由于原子運動的必然性所決定的。他把運動當做原子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認為原子是永恒的運動著的物質。他認為,物體的生成是由于原子的結合,物體的毀滅是由于原子的分離。他主張物體的生存和毀滅都是以原子的永恒存在為前提的。他明確指出:“沒有任何東西從無中來,也沒有任何東西在毀滅后歸于無”。
德謨克利特關于物質運動和物質永恒性的學說,是唯物主義思想的重大發展,自然科學方面的重大成就,它有力地駁斥了當時神創世界的種種唯心主義讕言。他關于物質永恒性的原理,直到今天還是人們對自然界作唯物主義解釋的基礎。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學說,貫穿于自然科學的各個部門。例如,他以原子論學說解釋宇宙的形成,星體和星系的運動、變化,從而創立了天體演化論。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有無數星體和星系;它們都有自己形成的歷史,都在不斷運動,不斷變化,不斷形成和毀滅著。他說,這是由于無限多的原子在廣闊的虛空中進行滑旋運動所造成的。因為在運動中由于形狀、大小等方面不同的原子移動方向的不同,按照“物相同則合”的自然規律,就形成為球狀的星體和星系。他說那些重的,密度大的原子構成了地球,而那些比較輕的,密度小的原子在運動中被拋到外面,從而形成了太陽及其他星體。由于構成太陽的原子比構成任何其他星體的原子的運動速度都大,太陽就產生熱。他還解釋說,月亮的光亮是由于太陽照射的結果,月亮的影子是由于它的表面有許多山脈、山谷。
德謨克利特認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由于原子運動而形成的。他說:“人是從地里生出來的,就和蟲豸之類產生的方式一樣,并不是被創造出來的,也沒有特別的理由”。
德謨克利特在認識論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唯物地論述了認識的對象,作為認識的初級階段的感覺的作用,以及思維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作用等問題。他的認識論是以承認客觀存在為出發點的。他把存在分為“按照真理”的存在和“按照意見”的存在。他所說的“按照真理”的存在,是指人們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覺到的原子和虛空。所謂“按照意見”的存在,是指感官能直接感覺到的色、味、香、聲、冷和熱等。但他并沒有把這兩種存在截然分開。相反地,他認為色、香、味、聲、冷與熱等不同的感覺,是由于構成認識對象的原子組合(即客觀事物)對構成認識主體的原子組合(即人們的感官)發生作用的結果。因此,他在承認被感知的質是“按照意見”存在的同時,又把作為認識對象的原子的形狀大小,位置和次序等質的多樣性,看成是感覺的多樣性的原因。
同時,德謨克利特把認識也分為兩類:暖昧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和真理性的認識(即理性認識)。他所指的暖昧的認識就是客觀事物的外部形象特征作用于人們的感官而產生的感覺。例如,他認為視覺是由于從物體表面分出一種極細的流出物(即事物的形象),作用于人們眼前的空氣,因而使人們的眼睛能看見物體的形象。他認為這種認識只能認識事物的外部特征,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它是認識的初期階段。他認為真理性的認識,是認識的第二階段,它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認識原子和虛空。但他認為這兩類認識是互相聯系和互相制約著的。在德謨克利特看來,真理性的認識必須依賴于暖昧的認識提供的提示,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他說:“當暖昧的認識已經不能在最微小的領域內再看,不能再聽,不能再嗅,不能再嘗,不能再觸摸,而知識的探求又要求精確時,于是真理性的認識就參加進來了,它具有一種更精致的工具”。這樣,在德謨克利特看來,暖昧的認識是真理性認識的基礎,真理性的認識是暖昧認識的深化和完成。
德謨克利特關于認識論的這些見解,對后來西方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德謨克利特對邏輯學也進行過深入的鉆研。他是第一個寫出《論邏輯》的專題著作的學者,是歸納邏輯的奠基人。他在《論邏輯》這部著作中專門論述了歸納法問題,尤其著重論述了類比和假設等問題。他的邏輯學是客觀的、有內容的邏輯學,他把邏輯看作認識客觀世界和自然現象的工具。所以,他既反對畢達哥拉斯派和埃利亞派的絕對演繹的方法,又反對詭辯學派主觀主義的論斷方法。他在提出邏輯學的同時,又注意到經驗在認識客觀世界中的作用。他認為,認識就是從經驗,從實驗的觀察上升到對客觀世界的理論認識。德謨克利特在邏輯學上的卓越成就,給亞里斯多德在邏輯學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礎。所以亞里斯多德把德謨克利特當作自己在研究邏輯問題方面的前輩。
德謨克利特是古代希臘卓越的無神論者。他不僅在自己的唯物主義哲學中做出了無神論的結論,而且又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唯物地闡述了宗教產生的根源。他認為人們之所以產生宗教觀念,是因為:“古代人在看到打雷、雷霆、星星的接近、日蝕和月蝕等天象時,感到恐懼,因此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禍首是神”。他還企圖用“形象論”從自然科學方面來解釋宗教產生的原因。他說:“某些偶像(形象)向人們接近,其中一些偶像是善的,另一些是惡的,……根據這些現象,古代人推測出神的存在”。因此在德謨克利特看來,只要人們認識了自然現象,也就消除了對自然現象的恐懼,同時也就消除了宗教觀念。德謨克利特還認為,希臘宗教中的神,只不過是自然現象的化身或人的特性的化身。例如,他認為宙斯是太陽的化身,雅典娜是人的理性的化身。他還批判了關于神和彼岸生活的宗教觀念,駁斥了奇跡和預言。德謨克利特的唯物主義宗教觀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宗教觀的重大成就。它有力地打擊了唯心主義宗教觀,為后來唯物主義宗教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德謨克利特還不可能揭示產生宗教的社會原因。
德謨克利特是奴隸主民主派的偉大思想家。他積極參加反對貴族派的斗爭,并且在理論上論述了奴隸主共和制優越于貴族專制。他說:“在一種民主制度下受貧窮,也比在專制統治下享受所謂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樣”。他頌揚中庸之道,主張城邦之內所有公民應該互助互愛,致力和平。他認為富有的公民應該盡力關心貧窮的公民。按他的看法,只有所有公民生活都有保障,社會才會繁榮。他反對奢侈,認為只有和諧和有節制的生活,才能給人以幸福。他認為公民應該把城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論述了奴隸占有制的必要性。他說:“應該像使用我們身體上的四肢一樣來使用奴隸,用每一個來完成一種特定的任務”。這里明確反映了他的政治觀點的階級性。
德謨克利特在社會歷史觀上提出了一些正確的,進步的見解。例如,他曾注意到社會生活的起源和發展的問題。他認為,人類曾過著原始的群居生活,他們沒有住所、衣服和工具,他們以偶然獲得的食物充饑。后來,在需要的影響下,靠“雙手,智慧,機靈”逐漸改變了生活方式,學會烹調食物,修蓋房屋,戰勝饑餓和寒冷,從而走向文明的生活。他還認為人們對自然的摹仿,在人類走向文明的過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可是,他認為理性是決定社會文明進步的決定性力量。這說明他不能徹底唯物地說明社會發展的規律。
德謨克利特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當時希臘的科學文化事業。他在哲學和科學各部門的卓越成就,他的進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使他居于當時學者的最前列。當他活著的時候,阿布德拉人給他樹立了銅像,又在經濟上資助了他一大筆錢,在他去世的時候,又用國家的資金給他舉行了葬禮。
從古至今,唯物主義哲學家和進步的思想家都對他在哲學和科學上的卓越貢獻給予崇高的評價。列寧把德謨克利特作為古希臘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哲學路線斗爭中的唯物主義路線的代表,這充分說明了德謨克利特在哲學史上所占的顯著地位。
上一篇:德米特里·頓斯科伊
下一篇:德欽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