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蘇特·勞約什(Kossuth Lajos,或路德維希·科蘇特Ludwig Kossuth 1802—1894),匈牙利1848—1849年革命最著名的活動家和卓越的領導人,匈牙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他為消滅封建農奴制度和推翻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爭取匈牙利民族獨立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恩格斯曾給予這次革命和它的領導人以崇高的評價,指出:“長期以來,我們第一次見到了真正的革命性質,第一次看見了一個敢于代表本民族人民接受敵人的挑戰而進行殊死斗爭的人——路德維希·科蘇特;對于本民族來說,他體現了丹東和卡諾的形象。”①科蘇特作為匈牙利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的象征,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榮譽,他的名字和業績久傳不衰,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科蘇特老爹”。現在,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以及外省許多城市都建有科蘇特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93頁。若爾日·雅克·丹東:十八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的卓越活動家之一。尼古拉·拉查爾·卡諾:法國資產階級共和主義者,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傾向雅各賓黨人。的塑像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廣場、街道等。國家設有科蘇特獎金,每年3月15日向各條戰線的優秀代表頒發,以資鼓勵,并表達人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懷念和敬意。
科蘇特1802年生在匈牙利東北部莫諾克市的一個小貴族家庭里。早年就學于薩羅什保陶克大學,1823年取得律師資格。他青年時代深受法國大革命思想的熏陶,1824—1832年在自己的家鄉澤姆普萊州擔任地方官職。1832年底,他當選為波若尼(當時匈牙利的首府)等級議會代表,從此涉足政界。他主持創辦了《議會通報》(1832—1836年),作為議會反對派的喉舌,極力宣傳保衛民族利益和進行社會改革。議會休會期間,他繼續創辦《市政通報(1832—1837年),招致反動當局的嫉恨,刊物被查封。科蘇特也于1837年被捕,并被判處4年徒刑,直到1840年獲釋。他雖身陷囹圄,仍自學英文,攻讀政治經濟學,為迎接新的戰斗做好一切準備。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匈牙利仍是處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一個封建的殖民地國家。這時期匈牙利全國人口約800萬,其中有4/5的人口從事農業,赤貧如洗的農奴就有300萬左右。工業領域是工場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占優勢,大都是農產品加工,這些少得可憐的工業還得依附維也納,其產品的87%要運往奧地利。隨著國際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奧地利資本主義勢力向匈牙利的滲透,到了四十年代中期,匈牙利的資本主義也逐漸發展起來了。手工業工人數目從1815年的8萬8千人,到1846年達到23萬3千人,增長了3倍。對外貿易額增加兩倍。1846年修建了第一條鐵路,建成了擁有1,000名工人的老布達造船廠和一批農機加工廠。這時,反對封建制度,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變革的情緒與日俱增。匈牙利社會內部矛盾更加激化。由于城市資產者還未形成為階級,具有中、小地產的自由貴族便被推上了革命前臺,其中心人物就是科蘇特。
科蘇特于1841年1月創辦《佩斯報》。他以編輯的身份撰寫了大量文章,闡明實行資本主義的改革。他要求民族自治,主張通過贖買方式使農民分到土地,以求達到解放農奴的目的;要求廢除貴族豁免捐稅的特權,課征地方稅和捐稅以及進行民主選舉等。他認為,只靠貴族(指資產階級化了的自由貴族)不能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必須和人民聯合在一起以增強自己的力量,強調貴族和人民大眾“利益的一致性”。他的這些主張贏得了廣大讀者的支持。《佩斯報》創刊半年后,銷數就由600份增加到4,000份,并且應廣大讀者的要求重印前半年的期數,在匈牙利新聞史上還從未有過這樣的事情。但這份報紙卻在1844年中期被反動當局查封。
1845年起,科蘇特給《工業協會周刊》撰寫文章。他指出,“沒有經濟上的獨立,政治獨立只能是一句空話!”提出要發展民族工業,要把匈牙利變成一個獨立的關稅區。他首倡建立一個工業協會。1842年他領導組織了匈牙利第一次工業展覽。在1843—1844年的議會里,科蘇特和反對派一起迫使議會通過了實行保護性關稅的議案,卻遭到奧皇費迪南五世的否決。科蘇特遂于1844年創辦“匈牙利交通協會”、“建廠協會”以及后來抵制奧貨的“保護協會”,親任后一協會的主席,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個抵制奧貨的運動。這個運動的結果帶來某些民族工業(如紡織和輕工)的繁榮,并促使人民群眾進一步反對維也納宮廷的政策。于是一個純粹經濟性質的運動醞釀成為影響深遠的政治運動。
1847年秋天,科蘇特被選為佩斯州的代表參加1847—1848年的議會——匈牙利封建時代召開的最后一屆等級議會。科蘇特親自起草了作為反對派正式綱領的《反對派宣言》。這時,他已作為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領袖登上了政治舞臺。
1848年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風起云涌。2月23日,首先在巴黎爆發了革命。3月3日,科蘇特在議會上提交了一份全面的政治綱領草案,要求制定一個全哈布斯堡王朝的憲法,成立匈牙利責任內閣,廢除勞役制,解放農奴,實行普遍課稅、普選權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一系列根本性的資產階級改革措施。這些要求后來成了裴多菲十人小組起草的《十二條》綱領的基礎。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于3月13日也爆發了革命,奧皇被迫免去梅特涅的首相職務,答應制定憲法。消息傳到匈牙利引起極大的反響。以詩人裴多菲為首的十人小組發動并領導了3月15日的革命。示威群眾包圍了市政廳,迫使市長同意接受《十二條》。勝利消息象閃電般傳遍外省城鄉,人民紛紛起來游行示威,表示支持。在議會中以科蘇特為首的反對派也相呼應,他在議會表決保衛革命成果和迫使維也納支持革命這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3月15日,由他親率高級代表團去維也納談判。沉浸在革命勝利歡樂中的維也納人民非常熱烈地歡迎這位來自鄰邦的革命領袖,因為正是他,在3月3日提出同樣給奧地利人民以憲法的正義要求。科蘇特后來回憶到:1848年3月15日這一天,皇城里不是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家族,而是他本人成了事件的主宰人。
科蘇特一行最后迫使奧皇同意成立匈牙利責任內閣。3月17日,奧皇授權主張和哈布斯堡妥協的溫和派波江尼·勞約什組閣。科蘇特被任命為財政部長。盡管這個政府采取阻止革命繼續發展的立場,但是科蘇特在政府中代表激進派的聲音。在他的影響和領導下,3月18日通過了在軍事上和財政上獨立自主,取消勞役制,實行普遍課稅,和特蘭西瓦尼亞聯合,出版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其他總共35條法令。這些法令被稱為48年法令。它宣告幾百萬農奴的解放,廢除了幾世紀以來的勞役和什一稅。因此,它在實質上消滅了封建制度,并為匈牙利向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維也納宮廷絕不甘心匈牙利革命所取得的勝利。隨著歐洲革命力量的消退,他們決心用武力來討伐匈牙利,暗地里把克羅地亞總督葉拉契奇武裝起來,攛掇他向匈牙利進攻。面臨戰爭的威脅,7月11日科蘇特在議會上呼吁“拯救祖國”,要求招募20萬新兵和撥款4,200萬福林。全體議會代表報以熱烈的掌聲,予以通過。科蘇特熱淚盈眶地說:“我要為我們偉大的民族鞠躬盡瘁!”他滿懷信心地宣告:“即使匈牙利處在地獄的門口,也決不會被征服!”
1848年9月11日,以葉拉契奇為首的4萬奧軍大舉進攻匈牙利。一開始,大部份出身貴族的指揮官就拒絕抵抗,一味退卻。形勢處于危急關頭,匈牙利政府被迫辭職了。經科蘇特倡議,國會選出了國防委員會代行職權,科蘇特出任主席。他以非凡的能力組織反抗,親赴大平原招募新兵。在他的感召下,僅僅10天功夫就有5萬農民參加自衛軍。在奧軍中服役的匈牙利士兵也紛紛撕下黑黃綬帶,而換上紅色的標志,決心當國防軍,為祖國而戰。制造槍炮的工廠都在開足馬力進行生產。國家發行面值5福林的紙幣,贏得信譽。全國人民充滿了民族自豪感,決心為爭取自由而斗爭。
在科蘇特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領導下,9月29日,匈軍在韋倫茨湖附近一舉擊潰了葉拉契奇的軍隊,殲敵近萬名。匈軍乘勝追擊,直到把敵人全部趕出國境,贏得了獨立戰爭第一個回合的輝煌勝利。這年12月,不甘心失敗的維也納宮廷又改派文迪什格雷茨元帥率領5萬經過訓練、裝備良好的奧軍向多瑙河以南發起進攻。來勢迅猛,使得革命形勢急轉直下。1849年1月5日首都布達佩斯暫時失守。以科蘇特為首的國防委員會被迫退到德布勒森。這時,貴族中的許多人有的叛變,有的引退,只有科蘇特永遠和人民在一起。他說:“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我們為民族的利益而工作。”他迎著革命逆境,英勇戰斗。當時,奧地利王國向歐洲各國發出逮捕科蘇特的通緝令,普魯士首先響應,發出相應命令,要捉拿科蘇特引渡給奧皇邀功。對此,恩格斯曾撰文給予痛斥:“科蘇特還在德布勒森執掌政權,他受到全體匈牙利人民的熱烈擁戴,科蘇特的勇敢騎兵還馳騁在匈牙利的普什塔草原上,文迪什格雷茨還無可奈何地在泥濘的蒂薩河岸上躑躅。因此你們的逮捕令與其說引起恐懼,倒不如說會引起嘲笑。”①
1849年春季,匈牙利軍隊經整頓和補充后又開始大規模的反攻,重挫文迪什格雷茨的反革命軍隊。這時奧皇弗蘭西斯·約瑟夫3月4日批準了所謂“奧爾木茨憲法”。“憲法”規定取消匈牙利的自治權,變它為哈布斯堡君主國的一個行省。奧皇的這種倒行逆施,激起了匈牙利人民的堅決反對。匈牙利議會也采取相應的步驟,莊嚴宣布廢除這個新“憲法”。4月14日,在德布勒森大教堂召開的議會上,科蘇特宣讀了《獨立宣言》。他宣告匈牙利是“歐洲自由、自主和獨立的國家”,并以民族的名義宣布:鑒于哈布斯堡家族在“災難不斷的三個世紀中所犯下的罪行”,“立即廢除其王位,驅逐出匈牙利并加以流放”。科蘇特被選為新的國家元首。在他的領導下,國民自衛軍接連打了幾個大勝仗,擊潰了奧軍的主力部隊。5月21日光復了首都。
哈布斯堡王朝對單獨鎮壓匈牙利革命已頗感力不從心。5月間,奧皇與沙皇尼古拉一世在華沙會晤,共同商討鎮壓匈牙利革命。1849年6月,尼古拉一世以20萬大軍向匈牙利猛撲過來,“隨著俄國人的實際干涉而變成歐洲戰爭”②。總數達37萬的俄奧聯軍,裝備優良;與之相對壘的匈牙利自衛軍僅僅只有16萬人,而且缺乏訓練和裝備。由于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再加上未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和團結非匈牙利民族,以及反動軍官的叛變,科蘇特被迫于8月11日辭去職務。他在辭職聲明中說:“只要我的死能對祖國有所裨益,那我將欣然獻出我的生命。”然后他把政府的最高軍政權力交給戈爾蓋。8月13日戈爾蓋投降了敵人。匈牙利革命終于在國際反動力量聯合進攻下被鎮壓了。
自由斗爭失敗以后,科蘇特和1,000多名戰友越過南方國境線逃到被土耳其占領的保加利亞,在那里度過了兩年的拘禁生活。1851年他輾轉到了英國、美國。1852年全家遷居倫敦。與此同時,匈牙利的反動政府實行恐怖統治,大批為自由而斗爭的領導人被處以極刑,科蘇特等也被缺席判處死刑,把他們的名字掛在絞刑架上。
科蘇特流亡國外,繼續從事爭取祖國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活動。他在英國曾和法、意、俄、德以及波蘭的流亡小組取得聯系。他還結識了意大利的革命者馬志尼,五十年代曾倡議征集匈牙利軍團支持加里波第解放北意大利的戰爭,并兩次發動起義,但均未成功。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批評了他們的這一嘗試,因為從當時整個歐洲來講已不存在革命形勢了。1862年5月,科蘇特倡議建立一個多瑙河聯邦。這一設想雖然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在當時形勢下卻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烏托邦。1867年春天,科蘇特堅決反對奧匈兩國統治者達成的一項妥協性的“奧匈協定”。他毫不動搖地堅持1848年獨立綱領,宣稱:“同維也納搞秘密交易的帷幕慢慢揭開了……我從這一事實中看到民族將要滅亡。”但是協議簽訂后,國內外階級矛盾得到暫時的緩和,匈牙利資本主義有了較快的發展。關于這次協定,現在仍是匈牙利史學界一個爭議問題,惟科蘇特對此所持的民族氣節無疑是得到肯定的。
科蘇特1861年遷居意大利,在那里出版了題為《一八四九年》的小冊子,曾秘密運回祖國;撰寫了3卷集的回憶錄《流亡記事》。他晚年住在都靈,過著幽居的生活,但始終向往他所熱愛并為之奮斗終生的祖國。他寫道:“……在我胸中始終燃燒著對祖國責任感的青春活力,并將一直燃燒到我生命的終結。”根據1889年匈牙利當局公布的一個法令,科蘇特失去了本國國籍。城鄉人民為此表現了極大的義憤,紛紛選舉科蘇特為名譽公民。
科蘇特1894年3月20日逝世于都靈。他的遺體被運回匈牙利。人們排除當局的干擾,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
上一篇:科希秋什科
下一篇:科西莫·美第奇和羅倫索·美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