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送僧歸金山寺》原文與賞析
馬 戴
金陵山色里,蟬急向秋分。
迥寺橫洲島,歸僧渡水云。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
遙想禪林下,爐香帶月焚。
此詩是馬戴送僧人(姓名不詳)回金山寺途中所作。金山寺位于古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10里長江中金山上。唐代在此山開山得金,是以此地又稱金陵。
第一聯,寫景的同時點出作詩的地點和季節。詩既為“送僧歸金山寺”有感而發,那么寫景抒情,都不能距離金山寺過遠,否則就會“詩不對題”。金山雖稱不上險峻陡峭,然而它立于奔騰的長江之濱,起伏綿延,遠遠望去,也頗為壯觀,鳴噪的蟬聲預示著深秋的來臨,很有些肅殺的氣氛。
第二聯,從泛泛的寫景轉向寫此行的目的地,并扣緊詩題。“迥”,《唐詩百名家全集》作“回”。“迥”當為“回”之筆誤。回寺具體指的是金山寺,形象地描繪了它的建筑之精妙。一座造型精妙大方的寺院坐落在伸向江中的丘陵上,它正是 “歸僧” 的目的地。上句提到 “回寺”,那么下句中出現 “歸僧”則與之極為對稱工整,很自然、貼切。同樣,與 “橫洲島”相對,有 “渡水云”,一動一靜,交相輝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描繪的景象既開闊,又專注。
第三聯,依然是描繪歸途中的見聞。放眼望去,夕陽西下,正傍著長江岸邊緩緩落下。天色將晚,金山寺也不再遙遠不可及,已經可以隔潮聽到清脆的磬聲。前一句點出時光已是日暮時分,夜色就要降臨,這一時刻,旅途中的人最渴望有個安身之處,猛然間聽到寺中清脆的磬聲隔潮傳過來,自然有一份輕松和親切的感受,這種感受詩人較 “歸僧”尤為深切。“清磬”也給此詩平添了聲音上的美感和動感,打破了無聲景物場面的靜寂。磬聲一般只為寺廟所有,寫磬聲正緊扣題意。試想,如換成鑼聲、鼓聲,熱鬧則熱鬧矣,然而詩的整體形象和意境、韻味,將會被破壞無余。所以,選中何種景象、聲音入詩,需經過詩人縝密的斟酌,力求使其自然、妥貼,才能優美而又富有詩意。
最末一聯,順接上聯,是詩人的想象。前聯已提到 “夕陽依岸盡”那么詩人自然地想象到在月亮升起時,眾僧們又會焚香拜佛,開始一天中修煉的功課。這是詩人幻想所看到的場景,明顯帶有一種外人對釋家的理想化,仿佛隔著一層輕紗,所看到的事物神秘難測,朦朦朧朧,月色中求佛禱祝時裊裊升起的香煙,似乎傾述了僧眾們虔誠拜佛的心思。送僧歸寺,以遙想寺院生活做結。
此詩寫得有聲有色,場景遞進講究層次清晰合理,有實景,有幻象,有機地統一在同一首詩之中。寫景既恢宏又細膩。詩的風格恬淡開朗,渾樸自然。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送僧元皓南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送德輪行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