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63
B·S·約翰遜的成名作,也是他最有趣味,最深入人心的作品。小說背景設置于威爾士北部的鄉村俱樂部,對一個年輕人流浪漢式的經歷進行了生動的刻畫,并對雄性力量的角力這一主題進行了鞭辟入里的探討。小說一出版反響良好,但是隨著約翰遜對于小說形式創新的意向越來越強烈,他對自己這部處女作的質量越來越不滿意,進而否認這是自己創作的作品,認為它只不過是一種“真實和虛構的大雜燴”。當然這并不表明這部小說在形式上非常傳統,約翰遜在寫這部小說時已經模仿了前輩大師斯泰恩的著名實驗小說《項狄傳》的大量技巧,隨著每一章節主題的變化來確定相應的文學表現手法,其中最經典的場面吉姆和亨利的情愛場景被認為真正實現了“語言和環境的巧妙聯姻”,正如約翰遜在創作的時候自己所說的:它不僅毫無保留地揭露了小說藝術的創作機制,并且使他離現實和真相走的更近了。由于其反傳統的特色,小說中跳躍省略極多,并且通過頁碼錯訂等技術上的調整強化了其后現代特征。內心獨白和意識流的行文,客觀敘述和主人公的第一人稱評論在書中相互交叉,書信,日記,對話和引文的片斷,電影劇本的殘篇等等,更是混雜其間,紛然雜陳。這樣的創作打破了傳統小說習慣的按照線性順序和全知全能視點寫作的模式,提出了“缺失”的新的文學觀念,表明小說創作并不是一種“雜耍舞”,而是一種“智力游戲”,“在不完整中才能傳達真正的完整”。細心的讀者完全能感受到作者在這種種花招之后隱藏的深意。作品中的人物害怕對感情作出承諾,只能在短暫的浪漫之后悄然隱退,形似浮萍的旅行漂泊是小說的核心象征。西方評論界對這部小說評價甚高,認為約翰遜在藝術精神上承繼了一個世紀以前“流浪漢小說”(picaresque)的敘述傳統,又注入嶄新的時代特征,對性愛和道德主題的刻畫大膽而新穎,反傳統的理念不落俗套,充滿悖論,引人思考,是當代最成功的后現代小說之一。
上一篇:英國《《教師》》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旋律與對位》》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