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約拿軼事》原文與賞析
《舊約·約拿書》摘要
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對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罪惡傳到我這里。”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他來到約帕,遇見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給了船錢,上了船,要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然而耶和華讓海中刮起大風,海上狂風大作,甚至船幾乎被毀壞。水手很害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們將船上的貨物拋到海中,為的是使船輕些。約拿下到底艙,躺下沉睡。船主來到他那里,對他說:“你這沉睡的人哪,為何這樣呢?起來,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至滅亡。”船上的人彼此說: “來吧,我們抽簽,看看這災禍臨到我們是因誰的緣故。你是做什么的?你從哪里來?你是哪一國,屬哪一族的人?”他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大地的天上的神。”他們就非常懼怕,對他說:“你做的是甚么事呢!”他們已經知道他躲避耶和華,因為他告訴了他們。他們問他說: “我們應當把你怎么辦才能使海浪平靜呢?”他們說這話是因為海浪越發翻騰了。他對他們說:“你們將我抬起來,拋到海中,海就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這大風是因為我的緣故。”然而那些人竭力蕩槳,要把船攏岸,但是不能,因為海浪越發向他們翻騰。他們便求告耶和華說: “耶和華啊,我們懇求你,不要因為這人的性命使我們滅亡,不要使流無辜者的血的罪歸與我們,因為你耶和華是隨自己的意旨行事。”他們遂將約拿抬起來拋到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那些人便非常敬畏耶和華,向耶和華獻祭,并且許愿。耶和華安排了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待了三天三夜。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于是耶和華就吩咐魚把約拿吐在旱地上。
耶和華的話第二次臨到約拿說: “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吩咐你的話。”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去。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40日,尼尼微必傾覆。”尼尼微信服神,便宣告禁食,從最老的到最小的都穿麻衣。這消息傳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他又差人遍告尼尼微全城說:“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嘗什么,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人和牲畜都要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或許神會轉意后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至滅亡,也未可知。”于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這事使約拿很不高興,他特別惱怒,就禱告耶和華說: “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心的神,不輕易發怒,有深厚的慈愛,并且會后悔,不降所說的災禍,所以我急忙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情理嗎?”于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里為自己搭了一座篷,坐在篷的蔭涼下,要看那城究竟如何。
耶和華神安排了一棵蓖麻,讓它長得高過約拿,影子遮蓋著他的頭,使他免受痛苦。約拿因為這棵蓖麻非常歡喜。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了一條蟲子,來咬這棵蓖麻,以至蓖麻干枯。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又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暴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神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情理嗎?”他說:“我發怒,以至于死,都合乎情理。”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生長,一夜枯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有12萬多人,并且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本篇主人公約拿是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公元前783—前743年)時的先知,但故事的寫作時間卻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因為作者所夸張的尼尼微城之大,有三天的路程,是指亞述極盛時的氣派。作者反對以斯拉和尼希來的排外主義,其中所表現的思想和 《路德記》 的作者思想相似,而后者寫作于公元前5世紀的下半葉,本篇可能還要靠后。
與其他先知書記載先知們熱情洋溢的大聲疾呼、諷喻現實、預言未來不同,《約拿書》是一篇完整的故事,它的主題思想明確,故事性強、結構嚴密,讀起來引人入勝。約拿的言行也不像其他先知那樣,充滿哲理,義無反顧,而是更近于普通人。小說中約拿海上遇難及在鯨魚腹中活了三天三夜這樣生動逼真而又驚心動魄的奇遇,是猶太民間文字的典型創作,整篇故事,虛構成分占很大比重,但其目的還是借古喻今,闡發宗教思想。小說的思想主要有兩點:1.神的意志不可抗拒;2. 上帝不僅要護衛猶太人民,也要挽救別國人民,使他們信仰上帝,脫離苦厄。
上帝的意志不可抗拒,這是希伯來人傳統的思想,貫穿于整部《圣經》 中。約拿作為先知,作為耶和華的代言人,理應聽從他的召喚,去尼尼微城警告居民,但他卻逃往他施以逃避耶和華。故事中沒有交代約拿逃避的原因,但很明顯,約拿這樣做是出于恐懼,因為他擔心,到比耶路撒冷還要繁華的亞述首都尼尼微城去宣布厄運肯定兇多吉少。他的逃避導致了耶和華對他的懲罰。在這里,我們又一次看到了耶和華的威力:他可以讓大海翻騰,讓鯨魚吞食約拿而不傷害他,并在他禱告后又從鯨魚腹中生還,真可謂生殺予奪,盡隨我意。《圣經》中耶和華屢屢創造的奇跡總使我們情不自禁想到《創世記》中那一位萬能的上帝。既然天地萬物都是他的造物,他自然盡可以由著自己的好惡支配它們。他駕馭大自然,也駕馭人類。其實,《圣經》中關于耶和華,還有各個民族中有關神的觀念不過是出于古人對大自然威力的恐懼。中國古人就曾慨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正是出于這種驚懼,面對種種神秘的自然現象,才有了人類歷史上最初的多神教的產生:每一種自然現象似乎都受著一個神秘可怕力量的支配。后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社會生活的需要,一神教才逐漸取代了多神教。而這篇《圣經》故事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了一步。
耶和華在借約拿之口向尼尼微城居民發出警告之后,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竟然產生了憐憫之心,改變了原來的計劃,不再降禍于他們。——這與挪亞方舟故事中那位因某一部分人的惡行竟要毀滅整個人類的殘酷上帝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比。同“摩西王經”、《約書亞記》和《士師記》相比較,耶和華觀點的變化有多大啊!如果我們注意到,尼尼微城是亞述王國的首都,那兒的居民是猶太人的敵對民族,我們更會為這位上帝的慈悲為懷,憐惜眾生而感動。當約拿因為尼尼微城完好無損,自己的預言未被應驗而大發脾氣時,耶和華給他上了一課:既然約拿為一棵干枯的蓖麻而傷心不已,耶和華為什么不該憐憫一座有12萬人口的大城市呢。此時的耶和華,已不再是與其他民族的神勢不兩立(我們對猶太人因信奉別族之神而受到的懲誡還記憶猶新)的某一民族之神,而成了憐憫天下眾生的世界之神,猶太教沖破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局限,開始向“世界宗教”發展。
本篇故事中約拿作為一個人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他的軟弱、恐懼及虛榮也通過其一言一行得到了真切的表現。在西方文學中,約拿被看作到處碰壁、走投無路者的典型形象。西方人常把命運多蹇,岐路興悲的人叫做約拿。
本文中的約拿,上帝派他去尼尼微城傳達旨意,他卻膽怯地逃避這一神圣光榮的使命。根據《約拿書》的這一記載,現代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概念——約拿情結。約拿情結是指人們對自己的潛力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的懷疑,對自己達到輝煌成就感到害怕、徬徨的一種心理障礙。他指出:“我們害怕自己的潛力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在我們得意的時刻,處在最得意的條件下,在我們雄心勃勃地瞬間,但我們通常總是害怕那個時刻的到來。……我們又會為這種可能性而感到害怕、軟弱和震驚。”
約拿情結的產生起因于人自身的弱點,害怕承受更多的興奮和高潮;也可能與社會環境造成的心理壓力有關,人們害怕成功會增加自身受到的社會斥力和壓力。約拿情結的研究表明,一個發展中的人要不斷地向自己提出挑戰,不斷克服自己心靈的弱點。當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時,要克服不自然的、怯懦的感覺;當面臨巨大成功機會時,要勇敢地爭取最大的成功。只有不斷地培養勇氣、不斷地加強成就動機,才能克服約拿情結。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約書亞治理迦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約瑟圓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