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瓦利埃,弗朗索瓦(Francois Duvalier,1907—1971),海地共和國前總統,獨裁者。
杜瓦利埃1907年4月14日出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個黑人中產階級家庭。老家原在海地南部的累凱城,祖父是個技術熟練的裁縫。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為了謀生,祖父把全家搬到太子港定居。杜瓦利埃的父親原是太子港某中學教員,當過記者,后來成為首都的治安法官。
杜瓦利埃的學生時代是在首都度過的。他在當地上小學,1922年進入貝爾埃爾的佩蒂翁中學,結識了該校數學教員杜馬塞·埃斯蒂梅。兩人對海地混血種人統治不滿,要求改善黑人處境,很快成為莫逆之交。1928年中學畢業,他旋即進入海地大學醫學院。1934年醫學院畢業后,他一直在東方省、萊奧甘和太子港等地行醫。他雖然仇視黑白混血種人,卻于1939年娶了一個黑白混血的婦女西蒙娜·奧維德·凡納作妻子。她原是個護士,成了第一夫人后,權欲大作,常常干預政治。
1943年杜瓦利埃擔任首都郊區一個診所的所長。1944年在美國駐海地衛生機構工作。不久,他由這個機構推薦,獲美國泛美事務機關提供的獎學金,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公共衛生系進修。因第一學年有兩門主課不及格,被取消入學資格。
杜瓦利埃懷著失望的心情回到海地。憑著他和美國駐海地衛生機構的交往,后者又把他送到波多黎各公共衛生短訓班學習。從1945到1948年,他一面組織抗瘧運動,一面從事醫療,同抗瘧隊員騎著馬到各地為老百姓治病。
杜瓦利埃從事了三年抗瘧醫療工作,自知在醫術上前途渺茫,便跟隨埃斯蒂梅投身政界,選擇種族和宗教問題作為發跡的突破口。
海地有兩大種族,彼此間長期隔閡,磨擦頻繁。講法語的黑白混血種人,膚色稍白,自命不凡,以上等人自詡;講克里奧爾語(法語和非洲土語混合的一種語言)的黑人,占人口的大多數,卻處在社會的底層,擺脫不了貧窮和無知的厄運。他們的孩子偶爾能夠上學和學法語,畢業后卻難于找到工作。年青的黑人對此產生憤怒和仇恨,要求改變現狀。杜瓦利埃利用黑人的反抗情緒作為自己登上權力頂峰的階梯。
早在三十年代初,杜瓦利埃就同一些黑人青年成立了“格里奧特”(一個非洲教派的名稱)組織,積極宣傳非洲文化,鞭撻社會時弊。他經常在這個組織的刊物上發表文章,抨擊黑白混血種人的權貴統治,闡述黑人爭取權力的重要性。
三十年代后期,杜瓦利埃致力于宣傳海地黑人的文化和道德,批判黑人低賤論。他列舉法屬非洲黑人對文學藝術的貢獻,呼吁海地人讀這些黑人的作品。在四十年代后期,他在自己的著作和演說中公開反對黑白混血種人。他認為,組成居民大多數的黑人,遭到非禮待遇,是不公正的。他指責黑白混血種人有罪,因為他們否認教育機會均等和政權屬于人民。他批判萊斯科政權(1941—1946年),說它保護黑白混血種人的特權,官吏貪污腐化,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每況愈下。杜瓦利埃認為,如果黑人團結一致,他們將贏得勝利。杜瓦利埃煽動種族仇恨,目的在于騙取廣大黑人的支持,為奪權制造輿論。
杜瓦利埃鼓吹黑人信仰的伏都教①。他寫的關于伏都教的論著,在黑人中有一定的影響。他說,伏都教是由非洲人的文化,殖民地人民的獻身精神和1804年勇士們②的英雄主義結合而成的,它對國家的獨立作出過貢獻,是“海地統一的最重要的因素”。
杜瓦利埃譴責法國傳教士堅持殖民主義立場,把持教育陣地,損害海地的民族利益。他譴責天主教神甫和美國占領者合作,在學校講授被歪曲了的海地歷史。他認為,盡管海地有豐富的遺產,但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主張發揚海地民族的真正價值。
1946年8月,杜瓦利埃等人利用海地群眾對總統埃利·萊斯科推遲大選和改革失敗引起的不滿,以武力驅逐萊斯科,幫助杜馬塞·埃斯蒂梅當選為總統。埃斯蒂梅執政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吸收更多的黑人進入行政機構。杜瓦利埃先后出任全國衛生局局長、勞工部副部長、勞工和公共衛生部部長等職,在完善社會立法和防止流行病擴散方面做出了成績。他開始在太子港工人中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組織首都出租汽車、卡車和公共汽車司機工會,這個工會為他后來上臺執政起過重要作用。
埃斯蒂梅總統和杜瓦利埃還積極支持聯合國在海地實施一項教育計劃,開展掃盲運動,改善馬比亞爾山谷農民的生活,提高耕作技術,促進加工工業的發展。這些措施,因執行不力,管理不善和缺乏資金,收效甚微。
1950年初,由于反對派從多米尼加多次入侵,國內有人懷疑埃斯蒂梅政府被共產黨滲透,保守勢力起來反對政府。5月,保守派代表人物、總統衛隊司令保羅·馬格盧瓦爾發動政變,接管了政府,同年12月正式就任總統。
杜瓦利埃作為政變的堅決反對者而蜚聲全國。馬格盧瓦爾任總統后,杜瓦利埃回到美國駐海地衛生機構任顧問,同時,從事反政府活動。1954年初,馬格盧瓦爾政府下令逮捕他,杜瓦利埃轉入地下。
按照憲法,馬格盧瓦爾的任期到1956年5月。但他戀棧總統職位,一些人發起倒閣運動。參議員、富翁路易·德儒瓦和財政部長克萊芒·朱梅爾①首先發難。接著,太子港、累凱和雅克梅爾等城市中學生罷課。杜瓦利埃組織了司機罷工運動。他還同德儒瓦及其他幾位總統競選人,簽署了一封抗議信,指責馬格盧瓦爾政府非法限制他們的政治權利。1956年12月12日,馬格盧瓦爾攜眷流亡國外。最高法院法官約瑟夫·內穆爾·比埃爾·路易任臨時總統。
比埃爾·路易推行前總統的政策,聲稱要把馬格盧瓦爾請回來,否則,他支持朱梅爾任總統。杜瓦利埃和德儒瓦為了阻止朱梅爾上臺,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總罷工,使首都陷于癱瘓狀態,比埃爾·路易臨時內閣被迫于1957年2月辭職。 6月28日,經過協商,由菲尼奧爾②任臨時總統。后來,菲尼奧爾嗾使親信上書擁戴他任總統,又無視高級將領的意見,與軍隊發生磨擦,造成50人死亡,250人受傷。菲尼奧爾逃亡紐約,軍隊接管了政府。新上任的陸軍參謀長安東尼奧·凱布羅是杜瓦利埃的支持者。
8月,軍政權選舉委員會公布四個總統候選人名單:杜瓦利埃、菲尼奧爾、德儒瓦和朱梅爾。杜瓦利埃發表競選演說,聲稱要進行“政治革命”,消滅一切形式的壓迫,讓人民分享自由,開展反饑餓、反貧困運動。他說,“民主是政府的最好形式,獨裁制度將結束”。9月22日舉行選舉,在95萬張選票中,杜瓦利埃以679,884票的壓倒多數獲勝。
杜瓦利埃執政后,背棄了在競選時的承諾,宣布“朕即國家”。1957年10月,杜瓦利埃執掌權力時,國庫空虛,出口收入下降,旅游業凋敝;海地和美國的關系緊張;國家處于戒嚴狀態;新政府面臨各方面的挑戰。德儒瓦和朱梅爾等人不承認選舉結果,立誓要推翻它。杜瓦利埃一面強化鎮壓機器,把國家置于他的獨裁統治之下,一面宣布釋放政治犯,把他的追隨者從監獄里放出來,以擴大自己的勢力。
當時,反對派趁杜瓦利埃尚未站穩腳跟,在首都制造恐嚇和爆炸事端。杜瓦利埃進行殘酷鎮壓,迫使德儒瓦流亡國外,朱梅爾轉入地下;他還把德儒瓦的海地民主聯盟說成是共產黨而加以取締,他們的追隨者遭到軍警的搜捕。
1958年7月,一批前軍官入侵海地并占領德薩利納兵營。杜瓦利埃對軍人的忠誠程度產生懷疑。他下令成立一個約有8,000人的“通頓馬庫特”(意為吃人魔王)的秘密警察組織,加強對國家的控制,并用各個擊破的辦法消除軍隊中的隱患。杜瓦利埃上臺伊始,就勒令弗朗克·博瓦爾上校在內的一批軍官離職,迫使幫助過他當上總統的參謀長凱布羅退休。接著,他對軍隊進行一系列清洗。克萊門·巴博是杜瓦利埃的心腹,又是“通頓馬庫特”的頭目,他是鎮壓反對派的“有功之臣”,因批評政府對美國的政策而失寵。
太子港商業社團的頭面人物大都是反杜瓦利埃的。杜瓦利埃執政初期,他們曾以罷市相要挾,遭到鎮壓后一蹶不振。
杜瓦利埃對工會采取先拉后壓的手腕。他先依靠工會的支持清洗軍隊和鎮壓反對派,地位鞏固后,就把工會一腳踢開。1960年11月,海地工會聯合會因支持大學生罷課和抗議當局逮捕學生領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流亡國外。1963年12月,海地工會聯合會被勒令解散,其主要領導人被捕入獄。
杜瓦利埃的專制統治還擴及宗教和教育領域。1959年2月,杜瓦利埃以全國中等教育聯合會“被共產主義滲透”為由,禁止它進行活動。四天以后,其領導人佩爾·艾蒂安·格里埃南貝爾熱和約瑟夫·馬雷克神甫被驅逐出境。1960年11月,教會支持學生罷課,與政府發生沖突,政府驅逐大主教普瓦里埃,并拒絕羅馬教皇對太子港大教區新主教的任命。與此同時,政府宣布成立國立大學來代替海地大學,規定大學校長和系主任由總統直接任命。12月,政府對教會中的可疑分子進行搜捕,其中包括參議員、神甫埃馬紐埃爾·莫羅。
杜瓦利埃對外投靠美國,1958年,海地同美國簽訂“海—美雙邊軍事協定”,由美國派遣一個海軍陸戰隊軍事使團負責改組和訓練海地部隊,同時,還向美國提供導彈基地。
肯尼迪上臺后,推行“爭取進步聯盟”政策,認為杜瓦利埃的專制統治有損民主政府形象,為了保護美國在海地的政治經濟利益,1963年美國曾多次策劃一些海地軍官和流亡分子發動軍事政變來推翻他,結果爆發了海一美危機。杜瓦利埃宣布美國軍事使團團長羅伯特·德布斯·海因耳為不受歡迎的人,并要求美國撤回其海、空軍軍事使團和駐海地大使。美國以停止美援等手段,企圖搞垮杜瓦利埃。隨后,美國和多米尼加合謀入侵海地未果。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死亡。杜瓦利埃和美國的矛盾也隨之緩和下來。
杜瓦利埃在位14年,前七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鞏固政權,消滅反對派。14年間,有兩萬名反對者被殺死,反對派組織轉入地下,五萬人被迫流亡國外。后七年,他主要是為自己歌功頌德,強化黑人國家的色彩。1964年5月,杜瓦利埃迫使議會通過新憲法,授予自己“終身總統”頭銜;1971年1月,他為了使自己的兒子能繼任總統,強令議會將憲法規定的40歲以上才能任總統改為18歲以上。
為了樹立個人的統治權威,他把大量國家歲入用于修建與經濟發展無關的工程,在太子港市郊建立杜瓦利埃城,在首都鬧市區安裝他寫的“除了民族敵人而外,我沒有敵人”等巨幅霓虹燈標語。
杜瓦利埃執政期間,除了實行高壓政策外,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幾乎沒有做什么工作,人民生活極其痛苦。海地每人年平均收入不到100美元,是西半球最低的國家,失業率達60%,文盲達90%,人均壽命只有32.6歲。大量知識分子和貧苦人民不堪杜瓦利埃的殘暴統治逃亡國外。杜瓦利埃為了賺取外匯,不惜做起向美國出口血漿的生意,在國際上傳為丑聞。
1971年4月21日,杜瓦利埃患中風猝亡。次日,他的19歲的兒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接任總統。
上一篇:杜波依斯
下一篇:杜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