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鏞 【本書體例】
【原文】:
呦呦鹿鳴(2),食野之蘋(3)。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4)。人之好我,示我周行(5)。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6)。視民不恌(7),君子是則是傚(8)。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9)。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10)。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11)。
【鑒賞】:
《鹿鳴》為《小雅》之名篇,是周王宴請群嘉賓的一首樂歌。據陳子展先生考:“《鹿鳴》一詩當作盛周。大約到衰周,守成之主,不知創業的艱難,也不知禮賓群臣的重要,就在大臣或樂官用這詩來陳古以刺今罷,所以《鹿鳴》就被認為是刺詩了?!?《雅頌選譯》)這話可能就是作者的本意。此詩以“鹿鳴”為題,含義深廣,富有莊敬而典雅的意韻,是《詩經》四始之杰作。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被尊為吉祥之獸,拜為神靈之物,象征著美好的事物和威力無比的力量。宋人劉斧的《青瑣高議》中有《仁鹿記》一則:說是鹿王為拯救被困的鹿群,冒死向楚元王懇諫,終獲允許。以后吳楚交兵,鹿王以率領群鹿酬恩于楚王。所以,鹿總是以仁獸的形象出現在一些中外文學作品中。唐代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詩句,就是把鹿當視為神鹿了。《鹿鳴》一詩,借“鹿呼同類”之事,喻國君喚群臣之意,寄高雅、吉祥、神靈于其中,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反映了君臣相會的盛況,表明了國君竭誠以待下,群臣貞良而事君的上下關系,強調了唯有君臣融洽,國家才能繁榮昌盛的深刻道理。
全詩三章,章八句。首章寫君臣相會的盛況。開頭先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起興,引出國君宴請群臣賓客共商國策的大事。詩在托物起興中,又相譬為喻,形象生動,富有神韻。由于鹿為神靈之物,使主賓之間更顯得威嚴而崇高,使宴會洋溢著莊敬而神圣的氣氛?!拔矣屑钨e,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國君以自豪的口氣,信任群臣,贊美客人,表明他們只有盡心竭力、忠君事國的思想品質。所以稱之為“嘉賓”,授之于禮品(“筐”),也不無道理。隨之,賓王滿座,瑟樂即奏,笙簧齊鳴,宴會呈現出一派團結友誼的歡樂景象,體現了上下融洽,和睦與共的君臣關系。后兩句“人之好我,示我同行”,是國君對群臣勇于陳述政見,提出忠告的肯定與贊頌,反映了宴會主人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政治開明的英主。第二章寫國君贊頌群臣勤政愛民的德行。開頭仍以“鹿鳴”起興,引出國君對群臣的贊美之詞,表現出一個信賴群臣,禮賢下士的明君風度?!拔矣屑钨e,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四句,國君先以頌揚的口氣,好言群臣名傳天下的高尚品德,贊美他們以民為親、勤善治國的功績。接著提出只有這樣做,君子就能成為舉國上下的楷模,庶民百姓的榜樣。“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兩句,既是敬獻美酒,又含有勉勵之意,希望眾臣嘉賓修身養性,以身作則,對治理國政作出貢獻。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主人為國運興隆而思賢若渴的一片誠意。第三章寫宴會進入高潮時的情景。則于全詩采用重章疊句的表達形式,我們在反復的吟誦中自然會感到宴會場面高潮迭起,氣氛濃烈。加之“鹿鳴”起興,以鹿為喻的表現手法,宴會更顯得隆重、莊嚴,如同神靈仙境?!拔矣屑钨e,鼓瑟鼓琴?!崩^第二章群臣嘉賓聆聽詢喻之后,笙簧同奏,瑟聲再起,這是君臣為議定安邦治國大計的慶祝,也是寄國家興旺繁榮的一莊熱情。值得注意的是,本章增添了琴樂,“琴者,樂之統也”(《風俗通》),可見,那悠揚的琴聲,“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也”(同上)。宴會至此,情歡意樂,進入高潮?!肮纳那伲蜆非艺??!鼻偕暡唤^于耳,主客之間懇誠相報之情溶為一體,如九曲入海,眾望似歸,充分反映了君臣共治朝政、振興國家的強烈愿望。最后以“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作結,既表達了國君對眾臣勤政愛民的報答之情,又寄希望于未來。以此告誡諸位大臣,要盡心竭力,和衷共濟,國家方能繁榮昌盛,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鹿鳴》一詩,雖僅三章,但比興手法和復沓疊唱形式相為并列,遞進層出,柔合為一,貫穿于整體結構之中。全詩鹿鳴之聲不絕,吟誦疊唱相連,形成起伏跌宕的節奏,構成回環曲折的旋律,造成融融相和,泄泄相樂的氣氛。把君臣相會的場面、主誠客敬的情感,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次還有義類相聯,詞語相對的美感。如“鹿王呼同類”與“國君呼群臣”相呼應,嘉賓與仁鹿相對照,琴瑟笙簧的鳴奏與鹿的呦呦歡叫相應合,筐篚幣帛與蘋蒿芩草相比照。這樣,詩的主題與比興手法乳水交融、渾然一體,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鹿鳴》對后世影響很大。在先秦時是周王禮遇臣賓的樂歌。隨著歷史的發展,它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到一般貴族宴會,即是鄉飲和科舉中榜后,亦皆以之為樂歌??梢姟堵锅Q》對后世影響之深遠。
上一篇:《鶴鳴》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麟之趾》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