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祥錫 【本書體例】
【原文】:
蔽芾甘棠(1),勿翦勿伐(2),召伯所茇(3)!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4),召伯所憩(5)!
蔽芾某棠,勿翦勿拜(6),召伯所說(7)!
【鑒賞】:
《詩序》云:“《甘棠》,美召伯也。”《詩集傳》推而廣之曰:“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愛其樹不忍傷也。”可見《甘棠》是一首贊美、懷念召伯的詩。然而,詩中的召伯究竟指誰,卻有兩種說法。古人認為召伯就是與周公分陜而治的召康公。他名奭,是周的同族功臣。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所言之事,與該詩相吻合。近來有人認為召伯不是召公奭,而是周宣王時大臣召穆公,名虎。關于召穆公的事跡,見諸記載的有兩件:一是周宣王封他的母舅申伯于召南城內,命召伯虎到召南給申伯筑城蓋房,劃定土田,規定租稅,儲備糧食。召伯作這件事十分賣力而周全。他當時的住處有棵甘棠樹。他離去后,申伯等人追思他的勞績,保護這棵甘棠樹以資紀念,因作這首詩。一是周厲王之世,他曾經集合周的宗族而誦《棠棣》之詩,以加強周宗室的內部團結。有人緣此而認為《甘棠》這首詩,是為懷念他而作的。綜上所述,兩種說法各有其據,無論指誰,都不妨礙對詩意的理解,故可存而不論。
全詩三章,每章三行,重章疊句。且各章只換二字,均是動詞,由“伐”而“敗”而“拜”;由“茇”而“憩”而“說”。章的開頭都是“蔽芾甘棠”,以甘棠樹的茂密高大,象征召伯的崇高形象,并在輕捷明快的疊唱中,使人們感受到歌者對召伯的懷念之情是多么幽深而綿長。在《詩經》的重章疊句的詩篇中,凡變換的字,其含意往往是逐層遞進加深。如《召南·鵲巢》一詩,描寫貴族小姐出嫁,三章只相應的換了六個動詞,就巧妙地反映了迎親、送親、成親的遞進過程。而該詩則不同,其字的轉化一層比一層輕,而表達的感情卻一層比一層真摯深厚。如首章之“伐”,釋為砍伐;次章之“敗”,釋為折斷;末章之“拜”,釋為屈。在這三個動詞前,分別冠一“勿”字,釋為不許砍伐其枝干,不許折斷其枝葉,不許弄彎其枝條。雖說都是圍繞不許損害甘棠樹而發,但由于遣字精巧而不顯重復,反各盡其妙,使人深深體會到歌者對此樹珍重到何等的程度。各章表現召伯在甘棠樹下聽政的三個動詞也是如此。如首章之“茇”,釋為居住;次章之“憩”,釋為休息,末章之“說”,釋為停車歇息。這三個動詞前冠一“所”字,把召伯在甘棠樹逗留時間作限制,愈來愈短。即使短暫,也難以使人忘懷。這不僅寫出了之所以不可損害甘棠樹的原因,而且表達了人們對召伯的敬仰和懷念之情。是故清人方玉潤說:“他詩煉字一層深一層,此詩一層輕一層,然以輕而愈見其珍重耳”(《詩經原始》)。
借甘棠立意,由愛人而及物,由詠物而懷人,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明顯特征,成功地表達了人們對召伯的敬仰、追思和懷念。據記載,直到近世,在陜西岐山,河南陜州,湖南邵陽等地,還留存有召公祠堂之類的紀念物,而且又都有一株甘棠樹,可見這首詩影響的深遠。
上一篇:《瓠葉》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甘泉歌》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