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葉嘉瑩安易
【原文】:
離騷(節選)
帝高陽之苗裔兮(2),朕皇考曰伯庸(3)。攝提貞于孟陬兮(4),唯庚寅吾以降(5)。皇覽揆余于初度兮(6),肇錫余以嘉名(7)。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8)。紛吾既有此內美兮(9),又重之以修能(10)。扈江離與辟芷兮(11),紉秋蘭以為佩(12)。汩余若將不及兮(13),恐年歲之不吾與(14)。朝搴阰之木蘭兮(15),夕攬洲之宿莽(16)。曰月忽其不淹兮(17),春與秋其代序(18)。唯草木之零落兮(19),恐美人之遲暮(20)。不撫壯而棄穢兮(21),何不改乎此度(22)?乘騏驥以馳騁兮(23),來吾道夫先路(24)。
昔三后之純粹兮(25),固眾芳之所在(26)。雜申椒與菌桂兮(27),豈維紉夫蕙茝(28)。彼堯舜之耿介兮(29),既遵道而得路(30)。何桀紂之猖披兮(31),夫唯捷徑以窘步(32)。唯夫黨人之偷樂兮(33),路幽昧以險隘(34)。豈余身之憚殃兮(35),恐皇輿之敗績(36)。忽奔走以先后兮(37),及前王之踵武(38)。荃不察余之中情兮(39),反信讒而怒(40)。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41),忍而不能舍也(42)。指九天以為正兮(43),夫唯靈修之故也(44)。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45)。初既與余成言兮(46),后悔遁而有他(47)。余既不難夫離別兮(48),傷靈修之數化(49)。余既滋蘭之九畹兮(50),又樹蕙之百畝(51)。畦留夷與揭車兮(52),雜杜衡與芳芷(53)。冀枝葉之峻茂兮(54),愿俟時乎吾將刈(55)。雖萎絕其亦何傷兮(56),哀眾芳之蕪穢(57)。
長太息以掩涕兮(58),哀民民生之多艱(59)。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60),謇朝誶而夕替(61)。既替余以蕙纕兮(62),又申之以攬茝(63)。亦余心之所善兮(64),雖九死其猶未悔(65)!怨靈修之浩蕩兮(66),終不察夫民心(67)。眾女嫉余之蛾眉兮(68),謠諑謂余以善淫(69)。固時俗之工巧兮(70),偭規矩而改錯(71)。背繩墨以追曲兮(72),競周容以為度(73)。忳郁邑余侘傺兮(74),吾獨窮困乎此時也(75)。寧溘死以流亡兮(76),余不忍為此態也(77)。
悔相道之不察兮(78),延佇乎吾將返(79)。回朕車以復路兮(80),及行迷之未遠(81)。步余馬于蘭皋兮(82),馳椒丘且焉止息(83)。進不入以離尤兮(84),退將復修吾初服(85)。制芰荷以為衣兮(86),集芙蓉以為裳(87)。不吾知其亦已兮(88),茍余情其信芳(89)。高余冠之岌岌兮(90),長余佩之陸離(91)。芳與澤其雜糅兮(92),唯昭質其猶未虧(93)。忽反顧以游目兮(94),將往觀乎四荒(95)。佩繽紛其繁飾兮(96),芳菲菲其彌章(97)。民生各有所樂兮(98),余獨好修以為常(99)。雖體解吾猶未變兮(100),豈余心之可懲(101)。
跪敷衽以陳辭兮(102),耿吾既得此中正(103)。駟玉虬以乘鹥兮(104),溘埃風余上征(105)。朝發軔于蒼梧兮(106),夕余至乎縣圃(107)。欲少留此靈瑣兮(108),日忽忽其將暮(109)。吾令羲和弭節兮(110),望崦嵫而勿迫(111)。路曼曼其修遠兮(112),吾將上下而求索(113)。飲余馬于咸池兮(114),總余佩乎扶桑(115)。折若木以拂日兮(116),聊逍遙以相羊(117)。前望舒使先驅兮(118),后飛廉使奔屬(119)。鸞皇為余先戒兮(120),雷師告余以未具(121)。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122),帥云霓而來御(123)。紛總總其離合兮(124),斑陸離其上下(125)。吾令帝閽開關兮(126),倚閶闔而望余(127)。時曖曖其將罷兮(128),結幽蘭而延佇(129)。世溷濁而不分兮(130),好蔽美而嫉妒(131)。
朝吾將濟于白水兮(132),登閬風而緤馬(133)。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134)。溘吾游此春宮兮(135),折瓊枝以繼佩(136)。及榮華之未落兮(137),相下女之可詒(138)。吾令豐隆乘云兮(139),求宓妃之所在(140)。解佩纕以結言兮(141),吾令蹇修以為理(142)。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其難遷(143)。夕歸次于窮石兮(144),朝濯發乎洧盤(145)。保厥美以驕傲兮(146),日康娛以淫游(147)。雖信美而無禮兮(148),來違棄而改求(149)。覽相觀于四極兮(150),周流乎天余乃下(151)。望瑤臺之偃蹇兮(152),見有娀之佚女(153)。吾令鴆為媒兮(154),鴆告余以不好。雄鳩之鳴逝兮(155),余猶惡其佻巧(156)。心猶豫而狐疑兮(157),欲自適而不可(158)。鳳皇既受詒兮(159),恐高辛之先我(160)。欲遠集而無所止兮(161),聊浮游以逍遙(162)。及少康之未家兮(163),留有虞之二姚(164)。理弱而媒拙兮(165),恐導言之不固(166)。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以邃遠兮(167),哲王又不寤(168)。懷朕情而不發兮(169),余焉能忍與此終古(170)。
【解讀欣賞】:
《離騷》在我國詩史上是繼《詩經》之后的又一個高峰。它的作者屈原名平,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曾做過楚懷王的左徒,但楚懷王后來聽信上官大夫等小人的讒言,疏遠了他。司馬遷《史記》認為,屈原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所以才作了《離騷》以抒發心中的怨憤。然而屈原的志趣是高潔的,行為是不肯茍且的,所以他的怨憤也是光明正大的。《離騷》兼有《國風》“好色而不淫”和小雅“怨悱而不亂”的優點,因此太史公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作為我國詩史上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長詩,《離騷》對后世詩人產生了各方面的影響。所謂“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確實是“衣被詞人,非一世也”(劉勰《文心雕龍·辨騷》語)。由于篇幅所限,我們不能進行全面的分析,本章僅就《離騷》在內容上對后世詩歌的幾點影響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在中國的詩人之中,有些人是十分曠達的,像蘇東坡就屬于這一類。當他遭受打擊和貶謫的時候他說什么?他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定風波》);他說,“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一類詩人,他們看任何問題都保持著一種歷史的眼光和通達的態度,所以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苦難總是能夠自己從精神上解脫出來。可是還有一類詩人與此相反,他們寧可忍受痛苦也不肯放棄,明知無濟于事也要堅持。他們說,“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們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他們說,“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馮延巳《蝶戀花》);他們說,“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韋莊《思帝鄉》)!他們在用情的態度上固執到極點,那種執著使人感動,使人無可奈何,同時也使人肅然起敬。如果對這兩類詩人追根尋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前一類詩人用情的態度可以說是出于《莊子》,而后一類詩人用情的態度則可以說是出于《離騷》。
屈原在《離騷》這首2400多字的鴻篇巨制之中反反復復地陳述他希望楚國美好強盛的愿望,在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之中,他曾設想過退而自保,獨善其身;也有人勸他去國遠游,另尋出路。但經過一番上天入地的追尋之后他仍然不肯放棄自己的愿望,最后終于說:“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彭咸,相傳是殷時賢大夫,諫其君不聽,投水而死。屈原說,在楚國既然已經實現不了美好的政治,那么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和價值?我寧可從古人于地下,也不能與那些齷齪的小人同存于混濁的世間!在這首長詩里,詩人用情的態度之中包含著一種殉身無悔的執著感情,即所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后世詩人繼承了《離騷》的這種精神,他們在詩歌中不但以這種頑強執著的態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社會,也以這種頑強執著的態度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愛情,從而在世上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詩篇。對這類詩篇,我們將在后面各章節中做更詳細的介紹。
與“殉身無悔”的態度相聯系的,就是“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讓太陽走得慢一點吧,不要這么快就消失;因為道路是如此遙遠,我將上天入地去尋求。屈原要尋求的是什么?是能使楚國繁榮強盛的賢君賢臣、開明的政治和美好的品德。然而他所得到的卻是失望的悲哀——“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閬風”是昆侖山的最高峰,而昆侖山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神仙所在的地方;“白水”,則是去昆侖山途中所要經過的一條河流。屈原說:清晨我就渡過白水繼續前進,當我登上昆侖山的山頂系好我的馬時,我猛然回頭一看不覺流下淚來,因為在經歷了這么艱難久遠的攀登之后我才發現,這里并沒有我所追尋的那個對象!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遠、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難以達到的,但正是因為人類有這樣的追求,所以人類才有希望。最可悲哀的事無過于所有的人都放棄了追求,就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結尾所說的“后遂無問津者”。對整個社會來說,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在中國詩歌里,追求的精神也被詩人們從《離騷》那里繼承下來了。陶淵明說,“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他所追求的乃是人格的操守;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所追求的乃是天下百姓的溫飽;李商隱說,“風光冉冉東西陌,幾日嬌魂尋不得。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燕臺》)——他所追求的,乃是在春風中蘇醒的一份活躍的春心。其實,詩歌本是一種感發的生命,像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短歌行》);像李白的“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像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蝶戀花》);像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等,又何嘗不給人一種追求的感發與聯想!詩人,與一般人是有一點點不同的。一般人比較偏重于現實,而詩人往往更偏重于理想。尤其是中國的舊詩,它們所經常表現的一個主題就是對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對象、美好的理想的追求與懷思。這個傳統,應該說是從屈原《離騷》那里繼承下來的。
在中國的詩歌中,還有一種“比興寄托”的傳統。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比興”,與前面講《詩經》時所說的“詩六義”中的“比”和“興”,雖然都屬觸物起興,借物抒情言志的間接表達技法,但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詩六義”的“比”和“興”,包括朱熹所說的“比而興”或“興而比”,乃是就詩歌開端感發作用的由來和性質而言。從篇章結構看:《詩經》中的比興,一般用于篇首與章端,作為發言啟口的引子;而《離騷》中的“比興寄托”則居無定所,隨處可用。若再就“比興”的喻體與所“比”與“興”的本體之間的意義聯系上而言:《詩經》中“比興”的本體、喻體兩者意義關聯比較松散,呈游離狀態。它只是觸物起興,臨時作比起興,其意義只存在于此一句或此一首詩中,不泛出;而《離騷》比興寄托中的“香草”、“美人”(喻體)與它所喻示“賢才美德”、“明君賢臣”(本體)之間的寓意關系已逐漸沉淀、凝固為一體,成為具有特定文化涵意的符號了。而且“比興寄托”所強調的則是詩歌中有“意在言外”的寄托。李商隱有一首《無題》詩:“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這首詩里,作者是在寫一個女子嗎?不是的,作者真正所要寫的乃是一個男子,這個男子雖然有美好的才能和品德,卻找不到一個能夠賞識他任用他的對象。詩中“長眉已能畫”是從《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中的“蛾眉”引申而來;而“芙蓉作裙衩”則直接脫胎于《離騷》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獨特的比興方法,它的源頭來自《離騷》。
在屈原筆下,美人與香草的形象比比皆是:“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用香草比喻人才;“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以美女自比;“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美好的花草比喻高潔的品質;“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以美女比喻賢君。后世詩人繼承和發展了《離騷》這種獨特的比興方法,有的以香草為喻:“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陳子昂《感遇》),“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張九齡《感遇》);有的以美人為喻:“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秦韜玉《貧女》),“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杜荀鶴《春官怨》)……。盡管由于時代的不同,詩人們在感情與志意上和屈原不一定完全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詩中對美好芬芳事物的那種愛惜和向往之情與《離騷》是一脈相承的。在《離騷》中還有一個習慣,就是經常以服飾容顏之美來象征品德之美。如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還有“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等,這種表現方法,在以后的《古詩十九首》和曹植《雜詩》等作品中都有所體現,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離騷》在我國詩史上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那就是從《離騷》開始,詩歌中形成了“悲秋”的主題。杜甫有一首《詠懷古跡》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搖落”,指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說:我深深理解宋玉看到草木搖落時所感到的那種悲哀,盡管我和他之間相隔千年,但他的感動通過他的詩傳給了我。宋玉是為草木的搖落而悲哀嗎?不是的,他是由草木的搖落想到生命的短暫,想到自己的才華志意不能夠有所完成才悲哀的。杜甫也是一個有才有志的讀書人,也像宋玉一樣的“坎廩失職”,所以他在千載之后讀了宋玉的《九辯》才會引起共鳴,為之落淚。而宋玉這種悲秋的感情來自哪里?它來自屈原《離騷》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如果你生來就不是美麗的,如果上天并沒有賦予你美好的才智,那么你在生命的秋天雖然悲哀,卻不痛苦。最悲哀、最痛苦的無過于一個才智之士生命的落空。所謂“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劉琨《重贈盧諶》)。逝者如斯,來日無多,你在你的一生中完成了什么?你能給人世間留下什么?你對得起你自己天生美好的稟賦嗎?初唐詩人陳子昂說,“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北宋詞人柳永說,“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少年游》),他們所表現的,也都是這樣一份志意無成、生命落空的感情。
人的生命當然是短暫的,但詩歌的生命卻生生不已。上下求索的精神、殉身無悔的態度、美人香草的寓托、悲秋傷逝的傳統,這是《離騷》留給后代詩歌的幾個“母題”。屈原的政治理想雖然落空了,但他的生命并沒有落空,他心靈中那些最美好的東西通過《離騷》留給了后代,在兩千年的歷史中不斷地撥動人們的心靈,點燃人們的熱情,使中國詩歌的主流從不走向消極和頹廢,使中國詩人永遠保持著那種熱烈執著的感情。我以為,這乃是《離騷》在中國詩史上最大的貢獻,是今天我們仍然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寶貴傳統。
屈原的作品除了《離騷》之外,還有《九章》、《九歌》、《天問》、《招魂》等,這些作品都屬于楚辭。楚辭除在內容上對后代詩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之外,在形式的發展上也起了一個過渡的作用。《詩經》基本上是四言體,由于它的音節頓挫是簡單的、整齊的,所以它的風格也表現為樸實的、典雅的。楚辭的句法則以三言為基礎,加上“兮”、“些”等語氣助詞,并與二言、四言配合運用。由于句法的擴展和語氣詞的作用,就形成了一種飛揚飄逸之美。再加上南方民族那種神話的氣氛、豐富的想像,所以在戰國之世被視為“風雅寢聲”之后“奇文郁起”的一種新詩體。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只節選了《離騷》的一部分章節,就不能對楚辭做更多的介紹了。
【閱讀思考】:
1.閱讀屈原《離騷》節選,談談《離騷》在詩歌內容和藝術上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并舉例說明這些影響的具體表現。
2.結合《詩經》與《離騷》的閱讀,談談“賦、比、興”與“比興寄托”這兩種表達手法的異同。
上一篇:《萬俟 文學人物形象分析,關于萬俟 的寫作
下一篇:《兩宋易代時期詞人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