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
杜甫兢兢業業地做起左拾遺來,今天給皇帝指個毛病,明天給皇帝提條建議。性格耿直的他,其實并不太懂得人情世故,哪里應付得了官場爭斗?很快,他就卷入了一場政治漩渦里。
我們之前說過,房琯曾率軍出征,結果接連大敗。但因為他是唐玄宗的重臣,唐肅宗剛即位,根基不穩,要用他來收買人心,吸引舊臣來投,所以并不治他的罪。
房琯軍事上失利,政治上失寵,又受到另一派官員的攻擊,就有些自暴自棄,雖然還當著宰相,但經常請病假,和朋友們在家里討論佛教的出世和道家的無為。同時,他又喜歡鼓琴,和著名琴師董庭蘭交情很好,于是引出了一段疑案。
這董庭蘭年過六旬,長于琴藝,仙風道骨,舉止閑雅,高適曾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知君”相送,足見他的聲望。他與房琯交情深厚,于是引發了一種傳言,據說朝官要想拜會宰相,必須向他行賄,他因此十分富裕。
房琯的政敵將這件事添油加醋后,稟告給肅宗。肅宗這時皇位已坐得安穩,對房琯的夸夸其談也頗為不滿,就將他貶為太子少師,不再擁有實權。
杜甫這時才做了十來天的左拾遺,就遇到這官場上的地震。他和房琯是布衣之交,認為不該因為琴師受賄,就貶房琯的官。于是他踐行了拾遺的職責,不顧危險,上疏為房琯說話:“犯罪的是門客董庭蘭,不是房琯,不能因小罪而貶大臣。”
他哪里知道,房琯事件,表面是琴師納賄,其內在根源卻是唐玄宗和唐肅宗父子在爭權。唐肅宗一直害怕父皇奪權,拼命培養親信,房琯作為玄宗的舊臣,用來裝裝門面還可以,可老在他眼前晃悠,當然讓肅宗討厭。董庭蘭事件,不過是導火線罷了。
所以杜甫的上疏,無異于火上澆油。唐肅宗勃然大怒,也不顧念杜甫的忠勇,就大動干戈,讓刑部、御史臺、大理寺一同審理,要嚴辦杜甫。這在當時,算得上是超強陣容了。肅宗的意思,大概是想要杜甫的命。
幸好,朝中明事理的賢臣還不少。審訊之后,御史大夫韋涉就對肅宗說,杜甫雖然言語狂妄,但不失諫官的體統。繼而宰相張鎬也上書搭救,說了些好話。肅宗這才平息了雷霆之怒。杜甫逃脫了大難,但從此也被皇帝疏遠了。
杜甫來之不易的政治生涯,剛剛開了頭,就基本宣告結束了。然而杜甫依然倔強。他心不服,口也不服,在給皇帝的謝恩信上,絮絮叨叨地說:
“房琯少年成名,后來學問精純,擁有大臣的德行,當時大家都認為他能當宰相,現在陛下英明,果然讓他做了宰相。他心憂社稷,只是行為稍有放肆。只可惜董庭蘭作為門客,做了壞事,把他也玷污了。我憐惜他事業未成,意志受挫,希望陛下不要因為小事而責難他,所以冒死進諫,不想言語過激,惹您生氣了。您寬宏大量,赦免了我,這不僅是我的幸運,也是天下的幸運。”
這段話,怎么讀都是別扭的。一方面是感謝肅宗赦免,另一方面又并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他就是這樣單純而耿直,雖然讓肅宗不喜歡,但在他自己,也并不怎么后悔。后來他寫了一首詩《義鶻(hú)行》,字里行間都透出把疏救房琯視作俠義行為的意思。
那已經是第二年,長安已被收復,杜甫在長安附近的潏(yù)水邊,聽到樵夫講了一則故事。
樵夫說,在那邊的山崖頂上,住著兩只蒼鷹,養了一窩小鷹。一天,雄鷹遠遠地出去覓食,一條碩大的白蛇悄悄游進鷹巢。雌鷹奮力抗爭,但力氣太小,斗不過。白蛇就將小鷹都吃盡了。雄鷹從西邊飛回來,一看這等慘狀,立刻翻身飛去長空。過不多時,一只猛鶻破空而來,一路上,它聽了雄鷹的哭訴,怒不可遏,發出極尖厲的長鳴,猛然沖向白蛇,用鐵翅劈打蛇頭,用利爪狠抓蛇身。那白蛇抵擋不住,遍體鱗傷,從山崖上墜落,摔得腸子都裂開,尾巴動彈了一陣,就死在崖底了。那猛鶻見白蛇已死,一振翅,又飛入了云間。
杜甫聽了,十分感嘆:“這猛鶻是真俠士啊。急人所難,見義勇為,并且功成身退,真是光明磊落!”
回來后,他便寫下《義鶻行》,用來激勵壯士的俠肝義膽。或許,他在寫作時,腦子里也會閃現出自己家族里的俠義行為。
他的先祖杜叔毗(pí)是個大孝子,兄長被人殺害,就在大白天手刃仇人,然后從容自首,等待一死。在當時,家族觀念深入人心,如果有人為了給親人報仇而慷慨赴死,就會成為美談。
他的叔父杜并也曾有類似的事跡。武后時,杜審言被貶為吉州司
戶參軍,被他的同僚吉州司馬周季重陷害,關進牢獄。這時杜并剛剛十六歲,看到父親遭到這樣的不幸,就茶飯不思,忍辱負重,決心要為父報仇。有一天,趁周季重在家大擺筵席,杜并偷偷進去,乘其不備,將匕首插進仇人的胸膛。杜并自己也當場被打死。周季重臨死時說:“原來杜審言有這樣的大孝子,我不該陷害他啊。”于是,杜審言被釋放,回到洛陽。親友們聽了這個故事,都被感動,稱贊杜并是孝童,許多名士替他寫墓志銘和祭文,以歌頌表彰他的事跡。
為父兄報仇,已經被人稱贊,為朋友兩肋插刀,品質當然更是高貴。
杜甫受這種精神的影響,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也要仗義執言,這也是他精神的可貴之處。當然,政治上的不識時務,也注定他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那副熱心腸,也只好浸泡在懷才不遇的酸楚里。
上一篇:杜甫與唐玄宗
下一篇:杜甫的漂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