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邵之茜 【本書體例】
【原文】:
旻天疾威,天篤降喪,瘨我饑饉,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賊內訌?;钘撩夜?sup>(1),潰潰回遹,實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2),曾不知其玷。兢兢業業,孔填不寧,我位孔貶。
如彼歲旱,草不貴茂。如彼棲苴(3),我相此邦,無不潰止。
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彼疏斯粺(4),胡不自替?職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頻。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職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
【鑒賞】:
本篇與《瞻卬》一詩在內容上有相似之處,是一首抨擊周幽王昏暴,任用奸邪小人,內訌外患,加上天災嚴重,致使國家行將崩潰的政治諷諭詩。所不同的是,從內容上看,《瞻卬》重在指斥周幽王寵幸褒姒,以致于使得國事日壞,大臣離心離德。而此篇側重寫幽王重用小人,導致天怒人怨的惡果,希望幽王能效法先王任用象召公那樣的賢臣來輔佐朝政,以挽救國家將要覆亡的局面。《詩序》稱:“《召旻》,凡伯刺幽王大壞也。旻,閔也。閔天下無如召公之臣也”??梢哉f這是切合詩意的。
在這篇作品中,作者不僅諷刺、指責了幽王,還以十分認真的態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扶危救難,挽救國家命運的一些措施,集中到一點,就是作者懷著維護貴族和王室統治的使命感,把希望寄托于國君身上,并將敘事、陳情、論理熔為一爐,使詩歌具有了政論和史論的特點,表現了作者強烈的參政意識和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政治熱情,從而使本篇具有了力圖挽國家于危難的莊嚴主題,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且為后世許多的政治諷諭詩起了開先河的作用。
本篇共分七章。首章先從嚴重的自然災害落筆,描述周王朝當時所處的形勢是:“天篤降喪”,災害嚴重,“民卒流亡”百姓逃難。然后在第二章由外及內,談到國家的政治是“蟊賊內訌”,群小為惡,局面混亂。接著歷數幽王誤國的罪惡行徑,第三章寫幽王不顧給朝政帶來黑暗,使忠心于王室的臣子們“我位也貶”,地位不斷降低,從而使幽王對待小人和對待忠臣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也就將其昏庸表現得更為突出。第四章中詩人用大旱之年草木干枯來比喻周王朝行將崩潰,進而在第五章中指出今日喪亂的原因在于賢臣不能輔佐朝政,而小人得勢,并借粗糠與細米混雜,難以區分來比喻幽王的用人,至此,作者指斥幽王不辨善惡、不明忠奸的態度已經十分明朗了。第六章中又借城河之水干涸是因為源頭不再流淌來暗喻造成內憂外患的根本原因是幽王的無能。最后一章又用昔日先王任用召公這樣的賢臣使國土“日辟國百里”,而今天幽王不用忠臣而使疆域在一日之內就喪失百里來進行對比,其憫時傷世,為國運哀痛之心和報國無門的怨怒都躍然紙上,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篇在藝術上很有特色,語言既含蓄委婉,又雄渾有力;句式參差不齊,錯落有致。尤為突出的是大量運用比喻,從各方面來探究國家衰敗的原因,又用對比的方法進一步點明了昔日強盛與今日崩潰的根本所在是不用賢臣,親近小人,從而表現出作者將知人善任看作是定國安邦大計的思想,使本篇不僅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而且表明了作者有著較高的認識水平。
上一篇:《古詩韻讀》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吉日》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