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書事
趙 鼎
寂寞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紀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趙鼎(1085—1147),字元鎮,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舉進士。曾任河南洛陽令,遷開封士曹。高宗即位,累官至左仆射知樞密院事。紹興七年(1137),再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八年(1138),以反對和議罷相,謫潮州安置。紹興十四年(1144)再移吉陽軍(今海南三亞)編管。知秦檜必欲置己于死地,自作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于紹興十七年(1147)絕食而死。《四庫全書》收《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詞》一卷,《全宋詩》錄其詩二卷又六句。《寒食書事》當作于作者紹興八年至十四年被貶謫到潮州(今廣東潮州)期間。
首聯破題寫寒食。起句寫所居已經混同于百姓人家。“柴門”表明所居非常簡陋,“村落里”,表明所居與老百姓混在一起,沒有任何差別。但是詩人的經歷、文化程度與社會聯系等許多方面都與普通老百姓格格不入,“寂寞”兩字說明了這一點。次句寫接到通知,寒食節要在門楣上插上柳枝。“也教”,也讓。“紀年華”,表明新的寒食節又到來了。
頷聯寫今廣東地區寒食節的風俗。三句寫這里沒有禁止用火、冷食的習慣。“粵人”指古代百粵族人,“粵人國”指百粵族人居住的地方,這里專指廣東。四句寫上墳掃墓還邀請詩人全家參加,去食祭后食品。“龐老”即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在峴山。隱士司馬徽探訪他,正遇見他攜全家掃墓歸來。這里詩人以龐德公自喻,說明自己已經無所事事,無能為力了。
頸聯寫上墳途中所見。五句寫漢唐歷代帝王的陵寢已經無人祭掃,這里顯然在批評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置祖宗陵寢于不顧。六句寫自己遠離政治,只能在山溪野徑欣賞梨花。其實詩人并沒有這樣的閑情逸志,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尾聯寫自己只能借酒澆愁。七句寫喝了一樽酒就醉臥在青苔上。“樽”,酒器,一大杯。末句寫對于傍晚城頭響起的胡笳聲也不管不問。一位頹廢潦倒的人物形象赫然在目,一位本朝宰相、大有作為的政治家卻淪落到這步田地,真令人扼腕嘆息。則以宋高宗、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之可憎可惡,也就不言而喻了。
這首詩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雖被貶謫到荒遠的南方,仍然關心國家的命運和前途,以至寧死不屈。其價值在于真實地敘述了自己的處境與情感,對我們了解南宋初期的政治斗爭頗有參考價值。
上一篇:韋應物《寄李儋元錫》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晏 殊《寓意》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