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照
許詩因志慨由衷,斂事縈懷味不同。
入理腠才知骨力,明心物始見神通。
等閑風(fēng)鑒終無我,繁復(fù)靈犀益執(zhí)中。
勘破天機(jī)惟反照,渾然自得恰圓融。
游心應(yīng)物,契志合情,發(fā)聲葉韻,摹形解味,是詩家之范式也。古往今來,詩家萬千,幾無出此類。有應(yīng)物和洽者,能兼?zhèn)湫紊瘢挥醒灾镜皿w者,能聲情并茂。大抵心物之間,鑒照融感,消長相成。右丞之屬,清澄心照;太白之屬,志氣勃發(fā)。或心與物偕,或情因志作,無不以心應(yīng)物,以物發(fā)心,一體不二,合二無一。
人有以禪悟解詩者,然詩終究非禪,禪師偈語,似詩而多與詩異。心物不二,則詩成贅疣;真如般若,則情志無差。佛果若成,則詩情泯矣。是以標(biāo)榜心物不二詩境真禪者,或不趁詩,或不趁禪,殊非究竟義。此詩之本色,不可強(qiáng)致也。
是以詩家面世,于心物二元終難了斷。對立亦二元,和諧亦二元,分梳亦二元,圓通亦二元。此心物之不能徹底調(diào)和,固無可疑也。人或以為心物二元乃西方文化語境,非中國天人合一文化傳統(tǒng)所系。此義或契于哲學(xué)史方法論,然于認(rèn)識論,殊未至要。所謂心物不二,乃修行之目的,非社會人生之本然。故東方人中國人,要其眾志,亦心物二元之際相抵纏,此人情之質(zhì),無南北東西之別。
然則詩中亦不乏“心物圓融”“真體不二”句,多是詩家無心所得,殊非作者刻意求之。此正心物圓融之道也。
詩家所謂觀照,即心物間事。常凈常觀常明常照,游心應(yīng)物契志合情也。
人略知心物之辨,而不知觀照之義;或知觀照之義,而不知反照之功。此又詩家之短板也。
所謂反照者,即神游物外,默照自心。以他者立場,審自家情志;由旁觀心態(tài),見自我情形。此詩家反照之功也。能成詩者,無不觀照,程度略異而已;能成詩者,鮮能反照,氣質(zhì)性情使然。
此反照類于通常所謂反思,然略有不同。反思者,時過境遷回首反省也;反照者,當(dāng)時當(dāng)事情合神離,默照深察也。故反照者,有類于雙重人格,但兩者方向殊異。雙重人格,二人格分道揚(yáng)鑣各行其是。反照者,神游物外,默契于心,自省深察,略近于體用不二。
能得此義者,或雄渾兼人,沉厚無匹;或逍遙自遣,俊朗超然。雖激于情,終不昧于情,獨(dú)得詩家之正味。陶彭澤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太白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杜少陵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劉夢得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白樂天同是天涯淪落人,元微之惟將終夜長開眼,李義山隔座送鉤春酒暖,杜樊川十年一覺揚(yáng)州夢。凡此種種,皆反照之功,成于詩而見于情也。
故以詩論之,自說自話,聊勝于沒話找話,終究下乘。若無太白之逸,昌谷之詭,殊難勝道。能自見自話,三番契會,談言微中,別出風(fēng)流,始能上乘。然此反照,情境、情志、情懷、情緒牽系。修煉得之,猶難脫體;才藝邀之,必?zé)o所契。此又學(xué)詩之最無奈處也。
上一篇:動靜之機(jī)
下一篇:古詩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