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滄桑”
賦到滄桑句未工,原來感喟不由衷。
遭逢若只甘嘗昧,興味無何巧技窮。
嘴上飛花徒色寡,懷中詠史幾心同。
人前附會登臨說,剩把蒼茫綴粉紅。
甌北詩曰: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蓋言江山板蕩,生靈涂炭,迭經喪亂,則人心激越,情致蒼涼,能發安逸所不能發,詩格自高。甌北史家,率非空言,蓋有史征也。《黍離》《哀郢》,即是先例。
且滄桑之味,最能為滄桑之心遇合,故滄桑句,每能隔異代而喚起同心,逾千載而知音每作。蓋喪亂最易動心,生離死別最易感人,大悲戚最易得知己,此千古不易之理也。
南朝庾信,賦枯樹,憶桓溫,至“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款致衷腸,曲折沉郁,香回千古。近人黃節,于北大講堂講顧亭林《海上》四律,至“名王白馬江東去,故國降幡海上來”,感慨激越,幾至涕下。此類異代感發,同其聲氣,于心戚戚,煥然如新者,實不勝枚舉。
是亦滄桑之味,獨得詩之渾雅也。然則或有滄桑吟濫,句上未工者,何也?
答曰,此必以滄桑為點染,情不切,意不誠,玩弄辭藻使然。蓋滄桑味,必深會己心,始能宣揚感發,達人之意。若以滄桑為玩物,縱然滿卷爛黃,亦無益于情志,徒惹人厭耳。不能搖動自心,豈能感發人意,此冒忝滄桑之大弊也。
是以典故堆砌,不能得滄桑味;技法矯飾,不能得滄桑味;借力使力,不能得滄桑味;故作姿態,不能得滄桑味。惟真涵泳滄桑,萃成風致,始能得滄桑味。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滄桑浸透,無以為解脫也,發此情之萬一,足以動人。
哀州土之平樂,悲江介之遺風,滄桑漫染,無所逃處,發此情之萬一,亦足以動人。
蓋《黍離》《哀郢》,所慟既多,所發益寡,厚積薄發,談言微中,始有驚心動魄之力,又豈是虛弱蒼白附庸風雅以滄桑為點綴者可比?
上一篇:略說“曲筆”
下一篇:略說“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