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文藝復興:藝術與詩的研究》
英國文藝理論家、唯美主義者佩特著。此書出版于1873年,是作者的主要著作之一。這部著作的《結論》部分,常被理論界稱之為唯美主義的宣言書。佩特主張藝術美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孤立的、獨特的;藝術評論是對藝術表達方式的探討,藝術欣賞是剎那間的審美感受。在他看來,取得卓越成就的藝術都具有一種活力,它形成藝術作品的動力,而這活力和動力——藝術的生命都開始于感覺、印象的生動豐富,歸結為無關現實的形式美或純美。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充實剎那間的美感享受。
佩特在這部著作中,從藝術批評和藝術欣賞的角度,評論了意大利畫家波蒂切利、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喬爾喬尼畫派,以及德國的藝術史家、古典主義者溫克爾曼等。佩特對造型藝術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他的藝術鑒賞分析和理論評述生動、形象、具體,較少抽象化、概念化,具有獨特的審美風格。
佩特認為世間萬物均處在不斷流動、瞬息萬變之中,個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各種印象都表現為不斷飛逝的瞬間,這些不斷飛逝的瞬間組成了人生。成功的人生要求人們盡一切努力拼命地去發現,接觸經驗中的異彩。 “藝術坦率地承認:當無法計量的剎那掠過我們的一生時,藝術卻做了一樁事,那就是賦予每一剎那以最高的美,而且這樣做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無數剎那本身”。佩特主張藝術應賦予每一剎那以最高的美,那么,藝術品也就是這瞬間美感的凝固。
佩特十分強調主觀感受力在藝術表現中的作用,注重藝術創作中的個性感受和獨特氣質,主張藝術批評不可忽視感受力和人的氣質關系。從這種主觀感受出發,佩特以充分表現主觀精神的表現藝術為理想的范型(如音樂、抒情詩)。他還非常注重藝術的形式。他認為,衡量藝術的高低,是看作品中形式和內質的契合程度;藝術家必須依靠這種契合的本領使作品中的形式成為思想、感情的類似物和象征物。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摩羅詩力說》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江西宗派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