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夸張
香港《大公報》曾刊載一則故事,題為《稱我江山有幾多》,講的是:
朱元璋當皇帝后,多次微服出巡。有一次,他出巡歸來,到金陵郊外一個渡口等船渡江,正好遇上一群來金陵參加進士考試的舉子也在候船。
這里的風景十分壯麗,萬里長江滾滾東流,蒼茫的鐘山龍蟠虎踞,偌大的采石磯屹立于岸。一個年輕的舉子凝視著眼前的景色,脫口吟道:“采石磯兮一秤砣”,舉子們聽了都一致稱贊。
朱元璋聽后冷笑一聲道:“這個句子的氣魄是很大的,但恐后文難繼吧!”
大家聽了以后一想,不錯,偌大一座采石磯僅僅是一個秤砣,那么秤桿、秤鉤又是什么呢?縱使有了這么大的秤,又去稱什么呢?……大家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朱元璋見狀大笑,說道:“待我試續一下,好嗎?”說完,高聲朗誦起來:
采石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桿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掛鉤,稱我江山有幾多。
果然厲害,竟把江山稱為己物,舉子們個個目瞪口呆。
朱元璋的四句詩采用了夸張手法,把采石磯比作秤砣,把長虹比作秤桿,把彎月比作秤鉤,去稱江山的分量,在比喻中夸大事物,氣魄非凡。
所謂夸張,是為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征,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某些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夸張可分為夸大、縮小和超前三類。
1.夸大
夸大是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愛的徒勞》中有一段文字:
愛情,它會隨著全身的血液,像思想一般迅速通過五官四肢,使每一個器官發揮雙倍的效能,它使眼睛增加一重明亮,戀人眼中的光芒可以使猛鷹眩目;戀人的耳朵聽得出最微細的聲音,任何鬼祟的奸謀都逃不過他的知覺;戀人的感覺比帶殼蝸牛的觸角還要微妙靈敏;戀人的舌頭使善于辨味的巴邱斯(希臘酒神)顯得遲鈍。
這段文字對愛情的作用加以夸大,顯示了愛情的神奇力量。
2.縮小
縮小是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奧地利著名演員約翰·內斯特羅依常常用喜劇的形式針砭時弊,批評社會上的弊端陋習。當時,維也納烤制的小圓面包越做越小,居民大為不滿。一天,內斯特羅依身著大禮服登上了舞臺。當人們發現他的衣服上綴著一粒粒用小圓面包做的鈕扣時,不禁發出一陣轟笑,為此,內斯特羅依被判處四十八小時拘禁。三天后,內斯特羅依在舞臺上大談在拘留所里吃面包的滋味。觀眾困惑不解:拘留所里從什么時候也吃上了小圓面包?內斯特羅依解釋道:“看守的女兒是個可愛的小姑娘,她常常來到我的囚室前,從鑰匙孔里送來好些小圓面包。”
這里,內斯特羅依把面包往小里夸張,他用縮小夸張的方法絕妙地諷刺了現實中的弊端。
3.超前
超前夸張的本質是時間上的超前夸張。
1865年,馬克·吐溫的《跳蛙》在全國許多報紙連載后,他就以記者的身份前往夏威夷采訪,途中認識了莉薇,并深深地愛上了她,后經過屢次挫折,1870年2月2日,三十歲的馬克·吐溫和她結為伉儷,從此,開始了三十四年的幸福生活。馬克·吐溫在婚后不久寫信給友人,幽默地說:“如果一個人結婚后的全部生活都和我們一樣幸福的話,那么我算是白白浪費了三十年的時光。假如一切能從頭開始,那么我將會在咿呀學語的嬰兒時期就結婚,而不會把時光荒廢在磨牙和打碎瓶瓶罐罐上。”
馬克·吐溫的這段話采用了超前夸張的手法,把結婚故意推向三十年前的嬰兒時期,表達與莉薇的相見恨晚之情,利用時間上的超前,藝術地夸大了他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夸張還可以分為:
(1)空間的夸飾。如:今晚成功嶺有月,相思林上薄薄的一彎,利得會割手。(黑野《月》)
(2)時間的夸飾。如:左邊的鞋印才下午,右邊的鞋印已黃昏了。(洛夫《煙之外》)
你大概在書冊中消磨著長日如年的光陰吧?(夏丏尊《觸發》)
(3)物象的夸飾。如:一朵比一朵潔色地開放,直到照亮了沒有觀眾的池畔。(陳芳明《水仙》)
意大利的面包倒不黑,可是硬得像鞋底。(鐘梅音《生活與生存》)
(4)人情的夸飾。如:哪怕你眼睛朝天望出血來,那天上的人未必知曉。(白先勇《一丈青》)
小喇叭的尖音劃破我的皮膚。(吳望堯《與永恒做一次拔河》)
夸張有一定的界限,夸張要有真實感,要做到夸而可信。20世紀50年代搞“大躍進”,有這樣一首歌謠:“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活像一門高射炮。”它雖然也用了夸張的手法,但令人質疑,缺乏真實感。又如一首民謠:“隊里花生大豐收,一顆能榨一缸油;豆殼拿來當軍艦,十萬軍隊裝個夠。”這種夸張不合事理,“夸而過節,名實兩乖”,違背了夸張“夸而有節,飾而不誣”的特點。怎樣鑒別夸張是否真實呢?
①倫敦有位老太太笨極了,她在傘上挖了個洞以便知道什么時候雨停。
②新澤西州有個男孩發高燒,手里抓把老玉米能變成爆米花。
③佛蒙特有個人高極了,刮胡子要爬上梯子才夠得著。
④倫敦的霧濃極了,人們用來填枕頭;如果澆上墨再劈開來,可以當煤燒。
⑤加利福尼亞的樹高極了,松鼠采集果實時得帶上氧氣面具。
⑥好萊塢有個婦女眼睛大極了,她眨一下眼睛,眼皮眨動的風能吹滅火柴。
孤立地看這段文字,有些夸張似乎是失實的。它出現在趣味性很強的《學英語日歷》中,給英語學習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聯系特定的言語環境來考慮,應該承認這段文字夸張的合理性。夸張是否得體要結合具體言語環境來考慮,而夸張失實是運用夸張時出現的語病,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夸張作為藝術表現手法,古人早已運用,并有一系列的論述。王充《論衡·藝增》、劉勰《文心雕龍·夸飾》、范溫《詩眼》對夸張都做過較詳盡的論述。論述的共同點是:夸張是夸大,是往大里夸。
夸張作為辭格,首見于唐鉞的《修辭格》,后來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張弓《現代漢語修辭學》及近年來一些有影響的修辭學專著對夸張都有論述。這些著述除了繼續保持“夸張是夸大,是往大里夸”這樣的觀點外,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一是夸張不僅可以從“多、重、大、高、長、深、強”等方面去夸飾,即往大里夸,而且也可以從“少、輕、小、矮、短、淺、弱”等方面去夸張,即往小里夸。二是夸張往往利用詞語或句子,對事物做擴大或縮小的描述。三是夸張在音樂、舞蹈、電影、美術等藝術領域中都有出現,但不是辭格,只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
我們認為:夸張包括夸大、縮小、超前三類。只有利用語句進行的夸張才是辭格。夸張作為一種修辭格,它僅僅出現于言語作品中,這里的言語作品是指“說出或寫出來的話,一句話、一席演說、一篇文章、一部著作都可以稱之為言語作品”。換言之,那些出現在藝術作品中、作為藝術表現手法之一的夸張不屬修辭格的范圍。
精細
病人:“我的記憶全部消失了!”
醫生:“什么時候開始消失的呢?”
病人:“去年8月12日上午8點。”
這則題為《記憶》的小幽默,故意讓病人使用十分精確的時間,產生前言后語之間的矛盾。
在言語活動中表達者有時打破常規,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確的數據,給人以真實感或幽默感,這種修辭方法叫作精細。
某中學的老師對吵鬧不休的女生說:“兩個女人等于兩百只呱呱叫的鴨子。”
不久,老師的妻子來校,一位女生馬上向老師報告:“老師,外面有一百只鴨子找你。”
老師用精確的數據譏諷女生,女學生同樣使用精確的數據戲謔那位老師,產生了幽默的修辭效果。再如諷刺詩《一座新宿舍樓》:
話說有這么一座新宿舍樓,
面積不多不少整整三千平方米,
三年前就蓋好最后一層,
兩年前已裝修全部完畢。
誰料到這樓房剛剛竣工,
立即生出一大堆棘手的難題:
無數只要房的手伸將過來,
而且都有“理直氣壯”的道理——
施工部門說:是我蓋的房子!
設計單位說:是我畫的圖紙!
某某公司講:是我調撥的水泥!
某某機關嚷:是我批的地皮!
還有七個局長的公子正等著辦喜事:
都需要一套房,最好是向陽;
還有八個處長年邁即將退休:
都得照顧呀,而且,務必三居室……
為此先后開了八八六十四次會議,
共扯了九九八十一回皮;
分房方案眼下硬是八字尚無一撇。
聽說已經有人告到了法院里!
唉,多少無房戶眼巴巴望著這座新樓,
無不為之憤慨、為之唏噓:
至今全樓一百幾十戶“人家”,
戶主嘛,統統姓“官”,名“氣”!
作者采用了精細法,將概數具體化,使所敘之事更為真實可信,增強了諷刺的藝術效果。
換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卓別林等幾位電影明星應邀去華盛頓做美國第三次自由公債募購的動員演說。演說安排在華盛頓的一個足球場上,場內用一些粗制木板搭了個講臺,卓別林學著別人的姿勢跳上講臺,面對成千上萬的聽眾,不停地反復說著:“德國人已經到了你們的大門口!我們必須攔住他們!只要你們買自由公債,我們就有力量阻擋他們!記住了,每買一份公債,你們就救活了一個士兵——一位母親的兒子!我們就可以早日打仗!”演說很有鼓動性,可由于他說得又快又興奮,一不留心,從臺上滑下來,他一把抓住站在旁邊的一位女影星,結果兩人一起栽在一位身材高大年輕英俊的海軍軍官的頭上。這位軍官恰恰就是后來當選為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
“每買一份公債,你就救活了一個士兵——一位母親的兒子。”這是采用的換算法。換算法的運用,是卓別林的演說產生極大鼓動性的因素之一。
所謂換算是為了表達的需要,故意把需要強調的數量或難記的數據或數字,從人們的可接受性出發,加以形象的兌算。
換算法在通俗性的科技文章中是常見的,在“你知道嗎?”、“信不信由你”之類的科普文章中,我們常常碰到換算法的運用。如:
①激光的聚焦可以精確到能夠從1600公里以外來加熱一壺咖啡。
②一個人一天平均走兩萬步,一年要走700萬步。人活70歲,加起來要走5億步,即38萬4千公里。這個數字,正好是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③全世界海洋和湖泊中所含的鹽分,如果全部提煉出來,足夠給地球蓋上一層30米厚的“白被單”。
④一根小學生用的普通鉛筆,可以畫出5600公里的線條。
⑤如果把大腦的新陳代謝轉換成能量,它能點亮一只20瓦的燈泡。
⑥假如全世界50億人同時說話,所產生的能量等于一個小型發電廠所產生的能量。
換算法和數學演算不同,先請看下例:
①人們每天脫落約45根頭發,多的可達60根,一個人一生將脫落150萬根頭發。
②人的眼睛在黑暗處1分鐘后,對光的敏感度將增長10倍;20分鐘以后,增長6000倍;40分鐘以后,增長25000倍,這時,人眼對光的敏感度達到極點。
這兩例都沒有運用換算法,而是數學演算。
【辨析】
1.夸張與精細
夸張分往大里夸張、往小里夸張、超前夸張三種類型,其中往小里夸張和精細容易混淆。兩者的區別是:(1)縮小是將事物往小里夸,以引起讀者的注意,而精細是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確的數據,引起幽默詼諧的效果;(2)縮小的基礎是藝術的真實,必須給人以真實感,而精細是打破原有的言語風格,由一般的表述然后出人意料地轉向精細的表述。
2.精細與換算
精細是為了達到幽默詼諧的效果而故意使用精確的數據,而換算是為了強調某抽象事物而故意用人們可以接受的事物來兌算,使人們能形象地接受。兩者雖然都用了精確的數據,但目的不一,效果各異。
3.換算與演算
演算是按原來事物的思路進行精確的推算,演算后的數字仍枯燥難記,具有精確性。換算是把甲事物和乙事物進行兌換,使數字形象化,給讀者強烈的印象。換算后的數據有時生動形象,如例①和例②;有時化大數據為小數字,便于記憶,如例③;有時帶有夸張意味,如例④;有時化抽象為具體,如例⑤;有時化精確為模糊,如例⑥。當然,換算要以演算為前提,然后再與其他事物比較,在其他事物上體現出原來事物的質和量,如“把大腦的新陳代謝轉換成能量,它能點亮一只20瓦的燈泡。”換算的過程是:a.演算出大腦新陳代謝轉換的能量。b.演算出點亮一只20瓦燈泡所需的能量。c.把a和b權衡——即換算,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可見換算本身隱含了演算,不通過演算的換算是不存在的。至此,我們可以歸納出換算的特征:(1)以演算為前提。(2)變換角度加以表述。(3)表達上講究可接受性。
上一篇:漢語修辭《圖示·通感·摹寫》釋義與辨析
下一篇:漢語修辭《婉曲·諱飾》釋義與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