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野花
陳夢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不想到這小生命,向著太陽發笑,
上帝給他的聰敏他自己知道,
他的歡喜,他的詩,在風前輕搖。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他看見青天,看不見自己的渺小,
聽慣風的溫柔,聽慣風的怒號,
就連他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
1929年1月
(選自《聞一多全集·現代詩抄》)
【賞析】
這實在是一種很普通的花。居處的荒僻和無人護育說明他既不是溫室里長出的嬌種,也不是陽臺上家養的弱苗,他確確實實是“一朵野花”,在荒漠曠遠的天地里自開自落,默默完成著生命的過程。然而正是這朵“野花”,充分地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在無邊的大地和永恒的太陽面前,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以莖的纖細而自慚,不以朵的弱小而自卑,也不以音的輕淡而自棄,他敢于向著永恒照耀著的太陽“發笑”:他將上帝賦予自己的枝和葉,色和花,還有他的才情,他的詩情畫意,盡情地揮灑在風前的搖曳里。應當說,這是一種充分張揚了的個體意識,一種充分認識了自己的生命價值,懂得了獨立與自尊的意義的花的表白。
社會進步很重要的一點在于人類自身的解放,而人類解放在很大意義上是以人的獨立、自由、自尊為其標志的。因此,詩中強調個體在社會中的“獨立性”,強調了人的自主和自尊,是與人類的發展相一致的。但是,如果一味強調個體的“獨立”,并把這種“自尊”擴張到不適當的程度,只“看見青天,看不見自己的渺小”,也不看群體的偉大和他人的長處,終有一天,他會連青天也看不見的。這種“連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的人,他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可笑又可嘆的嗎?
詩歌采用象征手法,以花喻人,既顯示了某種自信與灑脫,也寫出了某種孤獨與隔膜。形式整齊,格調優美。雖是一首小詩,卻頗能顯示詩人對詩美藝術的追求。
上一篇:陸志韋《親密》詩詞原文及賞析
下一篇:陳瑞山(臺灣)《茶葉》詩詞原文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