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
[定義] 不直接說明而是通過景色描寫來間接說明時間和季節的一種修辭方式。參見秦旭卿《物候——一種藝術表時的辭格》(《修辭學習》1986年第1期)。
[例釋] 根據構成手段,可以把物候分為兩類:
(1)用景物描寫說明時間或季節。
例1: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蕭愨《秋思》)
例2: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例1荷花在冷露的浸染下凋謝零落,柳樹也在清冷的月光中顯得稀疏蕭然,詩句只描繪時令的景象,并未出現時令之詞——深秋。例2以“天上北歸的雁陣”表示春天到了。
(2)用描寫性詞語說明時間或季節。
例3: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例4: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李存勗《憶仙姿·曾宴桃源仙洞》)
例3用“暝色”表示傍晚時分。例4用“殘月”、“落花”(“花”指燈花)、“煙重”(“煙”指晨霧)表示黎明時分。
可以看出,以景物描寫代替時間或季節的敘述是物候的表現形式;從語義角度看,它通過詞語的內涵意義和感情意義來傳遞語義信息;從語用功能看,表達者通過景色描寫構建出某種意境,從中表露某種情緒或思想情感,這樣使得情景交融,給接受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析詞」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