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715—770),江陵人。30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前后兩次在邊塞生活六年,罷官后客死成都。其詩題材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自出塞后,在鞍馬風塵的戰斗生活里,詩境空前開闊,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主要風格。岑參的詩歌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與高適一致。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缺乏高適詩中那種對士卒的同情。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出身和早年經歷和高適不同。他最擅長七言歌行,有時兩句一轉,有時三句、四句一轉,不斷奔騰跳躍,處處形象豐滿。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qīn)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zhuó)。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yin)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chè)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1.武判官:名不詳。唐代節度使委任的協助判處公事的幕僚,稱判官,是節度使、觀察使一類的僚屬。2.白草:西北一種牧草,曬干后變白。3.胡天:塞北的天空。4.梨花:春天開放,花作白色。5.珠簾:以珠子穿綴成的掛簾。6.羅幕:用絲織品做的幕帳。7.狐裘:狐皮袍子。8.錦衾:錦緞做的被子。9.角弓:用獸角裝飾的硬弓。10.不得控:天太冷而凍得拉不開弓。控,拉開。11.都護:鎮守邊鎮的長官此為泛指,與上文的“將軍”是互文。12.鐵衣:鎧甲。13.“猶著”一作“難著”。14.瀚海:沙漠。15.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16.“百丈”一作“百尺”。17.慘淡:昏暗無光。18.中軍: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的營帳。19.飲歸客:宴飲回去的人,指武判官。飲,動詞,宴飲。20.胡琴琵琶與羌笛:胡琴等都是當時西域地區兄弟民族的樂器。羌笛,羌族的管樂器。21.轅門:軍營大門。古時行軍扎營,以車環衛,在出入處用兩車的車轅相向豎立作為營門,故稱轅門。22.掣:拉,扯。23.凍不翻:旗被風往一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24.輪臺:在今新疆米泉縣。25.滿:鋪滿。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串譯】北風席卷大地,白草都被刮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起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的梨花斗艷盛開了。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都感覺不到溫暖,織錦做的被子也覺得單薄。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都覺得鐵衣太寒冷,難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軍中主帥在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紛紛大雪飄落在轅門外,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無法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回,道路折轉,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匹走過的蹄印。
【賞讀提示】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節度使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詩中寫的是軍幕中的和平生活。一開始寫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樹萬樹梨花作比喻,給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的感覺。以下寫軍營的奇寒,寫冰天雪地的背景,寫餞別宴會上的急管繁弦,處處都在刻畫異鄉的浪漫氣氛,也顯示出客中送別的復雜心情。最后寫歸騎在雪滿天山的路上漸行漸遠地留下蹄印,更交織著惜別和思鄉的心情。
此詩把依依送別的詩寫得如此奇麗豪放,誦讀時就應體現岑參于艱苦邊塞環境中的浪漫樂觀的本色。遠景應表達得舒展,近景應表達得細膩,語氣遒勁蒼涼,沉得住,撒得開,聲音的高低強弱、濃淡明暗自如得體。
【推薦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上一篇:《姜夔·揚州慢》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崔護·題都城南莊》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