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張旭(675~750),字伯高,江蘇蘇州人。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初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為人灑脫、豁達,頗具才華。他以草書聞名天下,醉酒下筆如有神,時稱“張顛”,更被譽為“草圣”。唐文宗曾下詔書,以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并稱“三絕”。在詩詞方面,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合稱“吳中四士”。流傳下來的詩僅有六首寫景絕句。其詩構思巧妙,意境深遠。
山中留客
【原文】
山光物態 ① 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②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注釋】
①物態:景物的樣子。
②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譯文】
春光燦爛,天地萬物競相展現出自己的絕妙之處,是如此的令人沉醉。客人啊,切莫因天色微暗便有了回去的打算。因為即使是在毫無雨意的晴朗天氣里步入云霧深處,那水氣也一定會打濕你的衣衫。
【鑒賞】
此詩名為《山中留客》,重點當然是留客。但因為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為同賞山中景色,故而寫到春山的美景。客人因天氣變陰畏雨而欲告退,主人留客而作此詩。句句有景,句句挽留客人,布局合理巧妙。
首句由全景寫出整個春山的景致。冬去春來,春風撫慰山林,萬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生氣勃勃,光彩煥發,爭奇斗艷。只一個“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活躍的情趣。宋代著名詞人張先的名句“云破月來花弄影”,明顯有模仿此句之印跡。勃勃生機帶給詩人無盡的喜悅之感,既定出全詩的基調,也為后來的留客作了鋪墊。“輕陰”道出氣象之瞬變,又說明訪客由于對山中氣候的不了解,故而見陰即欲先行告退。
詩人對來客的心理極為了解,他并非不想盡賞山間之美景,只是擔心雨水淋濕衣裳。故而,詩人以退為進:你不是怕天雨濕衣嗎,天晴又怎樣呢?“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沾衣”在所難免,但空幽的山谷云霧繚繞,蒙蒙的水汽沾染花香,又何嘗不是人間別樣美景!
短短四句詩卻使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虛中帶實,耐人尋味。
張旭(675~750),字伯高,江蘇蘇州人。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初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為人灑脫、豁達,頗具才華。他以草書聞名天下,醉酒下筆如有神,時稱“張顛”,更被譽為“草圣”。唐文宗曾下詔書,以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并稱“三絕”。在詩詞方面,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合稱“吳中四士”。流傳下來的詩僅有六首寫景絕句。其詩構思巧妙,意境深遠。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張旭《桃花溪》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