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約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中宗景龍初年中進士,曾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為人耿直,以直言進諫聞名于朝,是著名的良相。文學上,其詩風樸實,意蘊深厚,對于詩歌的發展有很大貢獻。玄宗二十四年(736)因被李林甫排擠而貶為荊州長史。
望月懷遠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 ① ,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注釋】
①遙夜:長夜。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里不眠而把親人懷想。吹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送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鑒賞】
這是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歷來被人傳誦。需要說明的是,詩中的“情人”指多情之人,也就是詩人自己。“相思”、“佳期”等指懷念等人世間常有的感情,不能狹隘地理解為愛情。
首聯起句高華渾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友人,此時此刻正與自己同望。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
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頷聯寫思念之怨,“情人”對“相思”,“遙夜”對“竟夕”,對仗工整,描寫細膩。
頸聯是頷聯的進一步深化,通過描寫不眠的情景渲染思念的氣氛。詩人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用詞新穎,娓娓道來。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采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愉的約會。這是詩人內心感情的細致表達,情景交融,意境感人。
全詩描寫層層深入、毫不紊亂,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甚是動人。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張九齡《感遇》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