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世南《蟬》
原文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注釋
綏: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相似。 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清露:清純的露水。 流響:指蟬長鳴不已,聲音傳得很遠。流:發出。 居高:指棲息在高處,語意雙關。 藉:同“借”。
作者簡介
虞世南(558—638),初唐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的原因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賞析
這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征品格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托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
垂綏,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語義雙關,暗指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樹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此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高尚人格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么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
知識鏈接
蟬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昆蟲,可是它們一生的大多數時間是在地下度過的。每一只蟬至少需要七到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的幼蟲時間,才會從土壤中爬出地面羽化成蟬。雄蟬以叫聲吸引雌蟬進行交配后,不久就死去,就算不交配的雄蟬,展翅翱翔、高聲鳴叫的日子也只有短短的兩周左右。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