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的“誠齋體”
宋詩中,楊萬里(號誠齋)的詩自成一體,被稱為“誠齋體”。在介說他的詩前,不妨先看陳與義的《春日二首》之一: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
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
這首詩,如陳衍所指出:“已開誠齋先路。”(《宋詩精華錄》)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有助于領會“誠齋體”的特色。還可以借用陸游的《秋思》三首之一來說明:
烏桕微丹菊漸開,天高風送雁聲哀。
詩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來。
“誠齋體”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以快如并刀的詩筆。把剎那間呈現眼底的景物、浮上心頭的詩意,剪入詩卷,在風格上以清新自然、活潑生動引人入勝。
下面是兩首楊萬里的七言絕句:
梅雨芹泥路不佳,悶來小歇野人家。
綠萍池沼垂楊里,初見芙蕖第一花。
(《將至建昌》)
略略煙痕草許低,初初雨影傘先知。
溪回谷轉愁無路,忽有梅花一兩枝。
(《晚歸遇雨》)
這兩首詩的趣味焦點都在末句。第一首寫小歇時初次看見了荷花;第二首寫路途中忽然看見了梅花。詩人就是善于從眼前的平常景物中發掘詩意,即興寫成感受新鮮、情趣盎然的詩篇。
這還只是“誠齋體”的一個方面,更能顯示其獨特風格的是下面這一類的絕句:
雨足山云半欲開,新秧猶待小暄催。
一雙百舌花梢語,四顧無人忽下來。
(《積雨小霽》)
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話晚晴。
特地作團喧殺我,忽然驚散寂無聲。
(《寒雀》)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宿新市徐公店》)
表現景物動態的作品總是比表現靜態的更容易吸引人。楊萬里的詩之所以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其奧妙也就在此。在上面所舉的三首詩里,他不僅使美好的自然景物再現在讀者面前,而且以十分精微的觀察力和特別敏捷的選擇力攝取了它們的最生動活躍的一瞬,使畫面顯得格外生機洋溢、活力充沛。這是詩人所獨具的速寫本領。他不僅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外界景物,而且善于捕捉突然閃現的主觀感覺。下面再舉兩首他的詩:
漁郎艇子入重湖,老眼殷勤看著渠。
看去看來成怪事,化為獨雁立橫蘆。
(《過新開湖》五首之二)
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
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獨自行。
《八月十三日夜誠齋望月》
這兩首詩寫出了一瞬間詩人在視覺上產生的印象。前一首詩寫的是一個錯覺,顯示了詩人的風趣。后一首詩,如果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有毛病,因為月亮本不粘天,不只詩人那一晚上所看到的月亮如此。但就詩歌的特性而言,完全可以這樣寫。這正是詩人在清秋的夜空下仰望一輪明月時所產生的真實感受。
楊萬里作品的特色是和他的創作主張分不開的。他在《誠齋荊溪集序》中自述學詩經過云:“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后山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忽若有寤。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后欣如也。”他還在《跋徐恭仲省幹近詩》中說:“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在《下橫山灘望金華山》二首之二中,他更提出:“山思江情不負伊,雨姿晴態總成奇。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這一反對皈依前人、反對閉門覓句,提倡推陳出新、提倡師法自然的主張,擴大了他的創作天地,使他感到“萬象畢來,獻予詩材”。而他對自然景物又傾注了濃厚的感情,進行了細致的體察。在散步時是“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虛行”(《春暖郡圃散策》);在舟行時是“船門才閉又還開”,“褰幃急看紫巉巖”(《舟過謝潭》三首之三、之一)。同時,為了適合于表現活潑生動的自然景物,他還大量采用口語入詩。這些形成了他的別樹一幟的“誠齋體”。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楊萬里《小池》表達什么?《小池》原文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