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懷想
我一向認為,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不是在大城市,也不是在鄉村,而是在小城鎮。大城市中標新立異的人多,領風氣之先,因此很難固守傳統。而鄉村過于散漫,有傳統卻又缺少文化。小城鎮則不一樣,它是散漫的鄉村的結晶。里頭住著地方上的儒雅之士,他們很少受到歐風美雨的侵蝕,因而能將傳統的生活方式賦予溫馨的詩情畫意。如果在中國傳統的端午、中秋、春節這三大節日里,你置身在某個小城鎮中,就能體會到純正的中國味兒。
我的童年與少年,便是在這樣一個小鎮上度過。幾十年時間過去了,故鄉小鎮里逶迤的城墻,敷著炊煙的蒼黑的瓦脊,以及在鵝卵石的街面上舒展著四肢曬太陽的小狗,像一幅幅的水墨,在我記憶中拂之不去,這里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莫過于過春節。
小鎮上的春節,熱熱鬧鬧差不多一個多月。前半個月是忙著辦年貨。一過除夕,直到元宵,便是過節了。小鎮上平常人不多,街面上通常冷清。但一進臘月,四鄉的人都涌到鎮上來打年貨或賣土特產。長途班車也一天增加好幾趟。許多奔波在外的游子都趕回來與家人團聚。喜歡熱鬧是孩子的天性。每天,我都會在人群中嬉竄,到處看稀奇,看那些陌生的面孔上洋溢的微笑。所以說,每年的春節,是我最興奮的日子。
現在回想起來,兒時的興奮,除了看熱鬧,還有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肉、可以放鞭炮。這三樣,在今天看起來,是家常便飯,是最簡單不過的事。但在幾十年前,對于一個手工業家庭的孩子來說,卻是蓄積一年的渴望。
春節最主要的內容,應該是除夕的團年飯。在我的故鄉,都選擇早晨吃團年飯。頭天晚上,我們都睡了,唯有母親一人在灶間忙碌,煎炸蒸煮。在我的記憶里,她總是忙一個通宵。第二天清晨,往往天還沒亮,她就把我們喊起來吃年飯,為的是“越吃越亮”,討個吉利。現在,城里的團年飯都在賓館、酒樓中吃。而在鄉村,也很少有天不亮吃飯的人家了。
記得在母親做團年飯的夜晚,我總是不想上床睡覺,而是無比興奮地賴在灶間。聞到各種食物的香味,饞得直吞口水。母親當然知道我的小心思,她笑著將炸好的魚塊、肉丸塞幾顆到我的嘴里,然后催我上床睡覺。她這么做自有她的道理,因為第二天是除夕,按習俗,除夕夜要守歲。她怕我頭天晚上熬了夜,除夕就不能坐到天亮了。
我年輕時寫過一首詩,專道除夕夜守歲的感受。有這樣兩句:“卸下一年的疲勞,一家人圍爐向火,童話里的鮮花在笑聲中綻放?!边@實在是奇妙而歡樂的感受。但是,自從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開播后,這種親情團聚閑話古今的習俗,便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娛樂型的社會讓人生活得輕松,但也讓人感覺到感官的享受大于真情的流露。
幾十年的光陰風過、雨過、惆悵過、歡樂過。不管平時生命的狀態如何,每逢過年,心情便多了一份期待。近年來,我們總是說要過一個祥和的春節。其實,祥和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期待。我個人認為,祥和既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既是城市的,也是鄉村的;既是族群的,也是自然的;既是時代的,也是歷史的;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既是樸實的,也是優雅的??梢哉f,真正的祥和在歷史中并不多見。惟其稀缺,它才會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在我的童年,我感到春節的氣氛是祥和的。盡管日子過得磕磕巴巴的,但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可以彌補生活的艱難。一家人團年,更是親情中的親情,傳統中的傳統。近十幾年來,人口的流動性急劇增大,一家人圍爐向火的溫馨,對很多人來說,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了。而我,自從離開故鄉的小鎮之后,也很難從容不迫地過上一個與父老鄉鄰歡笑團聚的春節了。不是不想,而是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心身不由己。盡管心里頭不只一次吟誦過“歸去來兮”,但事實上,我渴望的親情,仿佛伸手可及,卻又抓不住它。
上一篇:熊召政《文學的選擇》
下一篇:熊召政《一聲啼鳥破幽寂——序印嚴《菩提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