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詩人岑參與同時代許多人一樣,有一番功名萬里的抱負。盡管他離開潁陽故居到長安考取進士,但他那顆不安份的心是向往著邊塞的。天寶八載,機會終于來到了。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入朝,岑參被奏為右威衛錄事參軍,到節度使幕掌書記。
人們將要離開自己多年居住的地方,告別親友遠走之際,不免會產生一種依依惜別之情。岑參這時離開的是繁華的首都長安,詩有《九日思長安故園》,詩中“故園”即指長安舊居。赴邊路上備受艱辛:“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沙塵撲馬汗,露霧蒙貂裘”。旅途勞頓,邊地荒遠,詩人回首來路,不免被喚起對長安故園的眷懷之情。“龍鐘”是沾濕淋漓的樣子,指袖子被淚打濕了一大片。它夸張地寫出了行人內心的沖動,是“淚不干”的形象說明。
三、四句點題,寫途中遇到入京使者,委托捎口信的情況。此聯全是行者的口吻;因為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口頭上替我報道一下平安的消息吧!語氣十分安祥,通脫。表面看來,這與詩前半部分感情很不一致,不協調。前半部分感情沖動,后半部分卻平和安祥;前半部分感情纏綿,后半卻豪爽。其實二者是統一的。詩人的感情是復雜的,有兩個方面。而其中主導的一面是赴邊的決心和豪情。他的感情很豐富,卻不脆弱,是堅韌的。他的淚是不輕彈之淚。詩句謂不作家書,僅憑人傳語;且言不及身邊瑣事、兒女之情,只道旅途平安。表面看來,這樣作僅僅是因為“馬上相逢無紙筆”的緣故。但在前半極寫相思眷戀的情懷后,單擇“報平安”片語為口信全部內容,表現出的是一種對前途自信、樂觀的態度,使人能體會到這樣作不僅是“馬上相逢無紙筆”的緣故,更重要的是詩人有廣闊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負。這種平靜安祥的口吻,表現的恰是豪邁大度。誦讀起來使人覺得氣勢磅礴,心胸開闊。
李大釗詩:“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表現革命志士的豪情壯懷。雖言“壯別”,也并非沒有“離恨”“別愁”,但他以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故能毅然把它們盡付東流。僅從詩中表現的追求理想,勇往直前,戰勝個人感傷的積極樂觀的精神看,與岑參此詩有類似之處。馬背吟詩,其豪邁可與橫槊賦詩媲美。
上一篇:岑參《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官軍》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
下一篇:岑參《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