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運行基本道德原則
政治運行的基本道德原則是指貫徹于政治運行各個環節,對政治運行的整個過程能夠起到約束、規范和引導作用的基本準則。政治運行的基本道德原則是政治運行的基本道德要求,對于實現政治的良性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現代社會,政治運行的基本道德原則主要包括:
(一)民主原則
從政治內涵來看,民主與專制相對立。在當代社會,從政治運行的道德指向來看,民主內在具有道德屬性,專制是不道德的政治模式。民主與專制屬于政治運行道德中大是大非的問題,也就是說涉及政治運行是為誰的利益服務。到底是為了人民的利益還是為了個人的利益,這是政治運行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封建專制以維護皇權為核心,道德上要求臣民盡忠。中國古代社會政治道德明確要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維護封建統治者的利益是最終目的。專制社會因權力不受約束,統治者經常采用殘暴的方式進行治理,政治運行具有明顯的自私自利傾向。近代以來,民眾的權利意識覺醒,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民主成為政治發展的世界性潮流,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公開宣傳自己不是民主國家。
民主是現代政治的首要德性,是其他政治運行道德的“母德”。民主強調人民當家做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政治運行必須尊重人民的意愿,維護人民的利益。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沒有民主的所謂法治,本質還是專制。民主也是政治正當運行的基礎,只有人民的政府才會真正為人民服務。只有充分保障群眾的政治話語權,才能真正監督政府的政治運行,才能促使政府誠信施政、公開施政,并且為不法施政、不當施政承擔相應的責任。
民主政治是現代政治運行的本質要求,民主原則是現代政治運行的基本道德原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資源要素充分流通,內在地要求市場各類主體具有相同的政治地位,只有主體平等了,才能進行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換,才能盤活各類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政治上,只有民主才能保障民眾的平等權利,政治運行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和信任。沒有民主,人民群眾的平等權利得不到保障,最終會體現在經濟生活中,那就是權錢交易,最終形成權貴資本。經濟結構決定政治形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歷史潮流浩浩蕩蕩,民主已是現代政治的基本道德原則,民主發展程度也成為評價一個國家政治運行道德與否的重要衡量標準。
(二)法治原則
法律本身就是一種道德要求。自古以來,守法就是一種重要的德性,國家需要依法治理的思想傳統源遠流長。管仲說:“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韓非子強調:“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但古代社會實行君主專制,依法治理的隨意性較大,君主個人的意志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法是由風俗、習慣等原始道德規則演化而來,具有國家強制力的一種行為規范。法律由道德規范上升而來,本身就蘊含著相應的道德價值標準。在現代社會,法律一般認為是“最低要求的道德”或“最低限度的自然法”。所以通常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認為,一個國家的政府如果不依法運行,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事情。
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法治原則是現代政治運行的基本道德原則。法治是現代政治有序運行的制度保障,無法治則無秩序。法治一般與人治相對立,人治最大的弊端在于權力不受約束,公民的權利難于得到相應的保障,并且常出現“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的現象,社會發展前景具有不確定性。法治的根本目的不是約束老百姓,而在于平衡權力之間的關系、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調節政治矛盾,將政治沖突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保障政治的良性運行。
確立法治原則,將法治作為政治運行的道德原則對于我國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強調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中國封建社會時間長,人治傳統濃厚,權力崇拜嚴重。在此影響下,有些地方政府推進法治建設的意識不強,常出現有法不依現象,有些官員以違法為榮,將守法視為無能的表現。這迫切需要在意識層面形成法治的道德評價標準,將法治作為基本的政治道德原則,讓全社會信法、守法,切實推進法治建設。
(三)正當原則
正當原則也可稱之為合理原則,即政治運行中權力的行使要做到正當合理,符合大眾的合理預期,利益處置公平公正。政治運行的本質是權力的運行,權力不可避免會帶有專斷性。即使是在民主法治社會,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變動性,也不可能對權力的具體運行進行事無巨細的規定。各類國家機關,包括行政部門,在行使權力履行法定職責的過程中都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決定權或自由裁判權。權力的行使除了不能越過法律規定的邊界外,還必須正當行使,即政治運行過程中權力的行使還須具有正當合理的根據,國家機關的自由裁判權不得專斷行使。正當原則一是要求各項政治活動要有正當合理的根據,這個根據應符合公眾的判斷;二是要求政治活動特別是權力的行使過程中對各種利益的處置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私不袒護地對待某一方;三是要求政治運行的目的應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維護和擴展。
貫徹正當原則是政治良性運行的內在要求,政治運行貫徹正當原則是政治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體現。民主和法治可以理解為位政治的良性運行提供了骨架,而正當原則為政治的良性運行提供了血肉。要實現政治的良性運行,需要執政者與民眾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沒有民眾的真心擁護,政治運行必然會增加阻力。權力的正當行使就是要從道德層面約束執政者的專斷,要求執政者全面考慮實際情況,做到合理施政。為人民服務的根本要求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正當原則就是要引導政治運行朝著為人民服務的目標前進,使看似冷冰冰的權力披上溫情的面紗,拉近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促進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
(四)責任原則
責任原則是指在政治運行過程中政治主體因自身的行為對社會造成危害或不良影響時,必須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任何活動都有可能產生對社會有危害的后果,政治活動也不例外。產生危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為此承擔責任。古代政治權力和職責不對等,皇權至高無上,但并不需要承擔不當施政的責任。現代政治生活講究權力與職責對等,有多大權力就要承擔多大的責任。政治活動必須要有相應的主體承擔責任,無責任的政治必然是專橫的政治,人民的權利和意志將無法體現在政治運行的過程中。
政治責任包括法律責任,也包括道德責任。政治運行作為能夠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活動,對其運行有著較高的道德要求。政治活動有時在法律上并不違法,但可能與道德相違背。民主政治對政治人物的道德要求必須比對普通人要高,因為政治人物必須承擔起對社會的表率作用。政治運行過程要求政治主體對自己的過錯主動承擔起責任,也可以通過社會輿論等機制迫使政治主體承擔相應的責任。勇擔責任是一種政治要求,也是一種道德要求,勇于承擔責任是政治人物德性的重要體現。政治運行過程中,一方面,國家機關要完善對無德官員的責任追究機制;另一方面,民眾要加強對政治活動的監督,通過保障民眾監督權的形式,使責任機制落到實處。
政治運行的基本道德原則貫徹于政治運行過程的各個環節。所謂政治運行過程,是指政治主體按照某種既定的目標和程序,對國家政治生活進行自覺的、有計劃的控制和引導,以實現現實政治形態內部政治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復雜的、多變的,包含著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環節。一般認為,政治運行主要包括政治決策、政治執行、政治參與和政治監督四個環節。這四大環節由于其權力運作的特點不同,各有其相應的道德要求。要實現政治的規范和良性運行,還需要對政治決策、政治執行、政治參與和政治監督四個環節明確加以相應的道德規范來引導。
上一篇:政治監督道德
下一篇:政治道德與執政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