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第三十一
艮下兌上
咸是感應的意思,也就是下體三爻與上體三爻皆相互感應。卦名不稱“感”,而用“咸”,這乃因咸有“皆”的意思,強調感應并非出于私情,而是“無心之感”,亦即以至誠無私的心全面地與人相感應。咸卦由艮、兌兩卦組成。
從卦象來看,艮為山,兌為澤,山上有澤,山能容納澤,而澤亦能吸納山中之氣。咸卦正是借山澤氣息相通,來表述天地萬物皆互相感應。
咸卦下艮上兌,艮為少男,兌為少女,少男在少女之下,是《彖傳》所說的“男下女”,代表少男屈尊而主動追求少女。其實,事物的互相感應,莫過于男女之間的相互吸引。而男女之間感應的真摯深切,又莫盛于少年男女對感情的執著。因此,咸卦即以少男少女之相感應為喻,論述感應之道。
就卦德來說,艮是“止”的意思,兌是“說”(同悅)的意思。“止而說”,就是既喜悅又能止其所當止,唯如此才能交相感應。止而不說就不能相感應;反之,說而不止則流于放蕩。咸卦下體三爻論述少男篤實而放下身段以追求少女,上體三爻則為少女心悅而下應少男。
咸。亨。利貞。取女吉。
“取”是娶的意思。咸是無心的感應,也就是不為私情所絆,而以大公無私之心相感應。能互相感應就含藏著致通的道理。事物的互相感應,以少年男女間的相互欣慕、相互契合、相互感應為最盛。艮卦的卦德是“止”,代表少男對少女情感的專一篤實;兌卦的卦德是“說”,意謂少女喜悅而相應。相互感應當以遵守正道為有利,所以說“利貞。”而且少男在少女之下,意指少男先于少女,是少男放下身段追求少女,主動爭取少女的好感,符合男女婚姻的精義,所以“取女吉”。
例解 從政治上來說,在位者也必須與人民群眾互相感應。在位者若能體察民生疾苦,“視民如傷”,把人民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把他們的喜悅當成自己的喜悅,上、下相交感應,則人民必然會樂于服從政令。這就是“柔上而剛下”所以得“亨”的道理。
初六 咸其拇。
“拇”是腳的大拇指。初六與九四相應,互相感應、互相契合。咸卦以人的身體取象,所以咸卦的初爻爻辭說“咸其拇”,以腳的大拇指取象。初爻只是感應之始,付出的情感尚淺,不足以感動他人,猶如少男追求少女,拇指雖動,卻還沒有達到跨步前進的程度。咸卦的卦義雖然是感應,但是六爻爻辭都強調安靜自守而貶斥躁動。這正是山澤氣息互通,必“止”而能“說”。唯虛心與人相處,才能相感而相得。唯有靜寂不動,感應時才能通達天下萬事萬物,這樣的感應才是大公無私的“無心之感”。
例解 少男少女在結成佳偶前,總會歷經一段似有似無、若即若離的曖昧期,雙方都在猜測對方的心意。由于感應尚淺,無法交心,須待進一步交往后,彼此才可能對對方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二 咸其腓。兇。居吉。
“腓”指小腿肚。六二與九五相應,有向上前進、求取配偶的心意。“咸其腓”指人想要跨步行走時,小腿肚先動,比喻六二心浮氣躁而不能固守自己的本位。六二與九五正應,比喻少男對少女鐘情。但是男女由兩情相悅到結為夫妻,必須經過一定的婚聘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六二不能固守本位,反而抬起小腿肚急躁妄進,所以得兇。但是六二以柔爻居陰位,當位得正,又處下卦中位,所以具有中正之德。假若六二能深居簡出,固守正道,靜待時機,則為吉。
例解 商周兩代的開國功臣伊尹與姜尚,在獲得重用前都是懂得“居吉”的隱士,固守正道而靜待時機,最后終于得到君王的賞識。君臣如魚得水,相感相應,開創了一番事業。
九三 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九三處于下體之上,從人身來說,相當于大腿的位置,也就是爻辭中的“股”。九三雖處于艮體,但是以剛爻居陽位,陽剛則好動,又與上六相應,動而不能止,所以說“咸其股”。九三以剛爻居陽位,過于陽剛,又居下體之上,不能執守中道、自我把持。九三所秉持的在于隨上六而動,所以說“執其隨”。因為九三躁動而有失正道,所以說“往吝”,意即循此以往,則有鄙吝。
例解 唐代中葉以后,讀書人為求晉階為官,往往以所作詩文拜見名門豪族,希望贏取他們的賞識,而能廣為傳頌,俾便博取高官厚祿。這些讀書人為求取功名,卑躬屈膝的態度,就像所謂“執其隨,往吝”。他們為迎合當權的人無所不用其極,即使后來功成名就,也難逃后世的譏評。
九四 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憧憧”是心意不定的樣子。“朋”指初六。“爾”指九四。九四居于股的上方,九五脢(即喉部)的下方,相當于“心”的部位。爻辭不說“咸其心”,是因為心無所不包,且咸是不為私情所系而大公至誠的無心之感。九四比喻閨中的少女,若能潔身自愛,行為端正,則為吉而不會有悔恨的事發生。但九四以剛爻居陰位,處于上體之下,不中不正,不能執守中道、遵行正道,只有以私心相感應。
九四思慮所及的對象,就有所感應而動,所不及的,則不能相感應。九四一心想與初六相感應,故以初六為“朋”,初六也隨著九四的心思而動,因此爻辭說初六與九四“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因此萬事萬物要能全面相互感應,必須廓然大公而無私無偏,才能無不相應。猶如《系辭傳》所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正因為感應不出于私情,只是一個大公無私之心,才能無所不感、感無不通。
例解 朱熹解釋此爻說:“寒則遍天下皆寒,熱則遍天下皆熱,便是有感皆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依時運行毫無例外。天地與萬物的感應正是如此大公無私。陽光遍照天下而無所遺漏,晝夜交替而不曾出錯,正是“無心之感”。
九五 咸其脢。無悔。
“脢”(méi)在口的下方,心的上方,就是喉中的梅核。每當吞咽食物時,喉中梅核必定會動,思考時則不動,有如被食物噎住的樣子。六二少男向九五少女求婚,少女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口雖無言而心意已通,所以說“咸其脢”。處于咸卦之時,強調安靜自守,不應躁動妄進,所以九五只得“無悔”。
例解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使德意志帝國基業永固,特邀俄皇來訪以締結軍事同盟。德皇威廉時已八十九歲,記憶力嚴重退化,俾斯麥乃擬一講稿,請德皇熟背以便在會見俄皇時能從容應對。深厭俄國的老皇仍忠實地熟背講辭,連吃飯、就寢都喃喃念誦不已。老皇對俾斯麥的信任與尊重無須言語即充分流露。君臣互相感應到如此真誠的地步。
上六 咸其輔頰舌。
“輔”是嘴內的肉,“頰”則在嘴外。舌頭動則輔與頰也相應而動。輔、頰、舌三者的互相配合,是講話時不可或缺的。“咸其輔頰舌”就是用輔、頰、舌相互感應,形容新婚夫婦感情恩愛,鶼鰈情深,知心話滔滔不絕。到了上六男女相感之道大成。
例解 漢武帝曾命令群臣選出“賢良文學”之士,把他們召集起來,由他親自考試。在一次考試中,董仲舒的回答深得武帝的欣賞。于是武帝再提出問題,董仲舒的回答仍然得到武帝的賞識。在第三次的對答中,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更得到武帝的高度肯定。漢武帝與董仲舒“咸其輔頰舌”,共同推動“復古更化”,為儒家樹立了正統的地位。
上一篇:白話《易經·艮下乾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艮下坎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