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第四十五
坤下兌上
萃即是聚,有聚合的意思。萃卦是由坤、兌兩卦組成。
從卦象來看,坤為地,兌為澤,下坤上兌,是澤上于地,意指水聚合于地上而形成兌澤。九五以剛爻居陽位,得上體中位,具陽剛中正之德,又與六二正應,有萬物萃聚之象。
從卦德來說,坤卦代表柔順,兌卦代表和悅,象征君王和悅于上,而臣民順服于下。再從爻象來看,六爻之中,柔爻皆順從剛爻,居下卦之爻皆與居上卦之爻相合和,代表在上位者和悅,而在下位者順從,上下能相聚相合。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卦辭的第一個“亨”字,可能是贅字。“假”是至或到達之意。“廟”指太廟,是祭祖的地方。“大牲”指牛。古時君王聚合天下之道,沒有比親身到太廟祭祖更重要的儀節。君王以誠敬之心,行祭祀之禮,以感動臣民,聚合人心。故卦辭說“王假有廟”。
欲聚合天下之眾,必賴大人以正道治理才可達到。否則眾人聚集則易紛亂失序,眾物聚集也易引起爭執。況且,若不以正道來聚合,則一群人聚在一起不過是茍合之眾,一堆物聚在一起也只是不義之財,這種聚集怎能亨通呢?所以卦辭說“利見大人,亨,利貞”。
處萃聚之時,君王應該以誠心準備諸如大牲等類的豐厚祭品,與臣民分享,與民同樂;臣民則以前往與君王聚合為有利。
例解《尚書》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可見治理天下之道,首在萃聚人心。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從現代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亦是得民心者昌。
初六 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乃亂”是心思惑亂的意思。“乃萃”是與其同類相聚之意。兩個“乃”字意義不同,第一個“乃”字為虛字;第二個是代名詞“你”的意思,指初六。初六和九四相應,二者本來心懷誠信而可以聚合。但是萃卦三個柔爻聚集在下,六二、六三阻擋初六與九四相應。初六如果舍棄了九四的正應,而親附同類的柔爻,則本來與九四相交的誠信就不能保持至終。如此一來,初六就是迷惑混亂了自己本應聚合的對象。反過來說,初六如果能堅守正道號啕懇求九四來聚合,九四必然和悅地和初六相應。則初六與九四在一握手的剎那間破涕為笑。所以初六無須憂慮;只要與九四相聚合,必能免除過咎。
例解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小人縱然相聚也難有所作為,因為小人唯利是圖,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群小人相聚則互相爭利,終將各失其利,不得善終。若能以“乃亂乃萃”為戒前往跟隨君子的正道,必能“一握而笑”而得“無咎”。
六二 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引”是招引的意思。“孚”是誠信。“禴”(yuè)是微薄的祭品。六二以柔爻居陰位,得下體中位,具柔順中正之德。雖上應九五陽剛,但必須等待九五招引,然后前往相應,才能得吉而無咎。這是因為有德的君子欲求兼善天下,必然要以正道贏取在上位者的信任,而忌諱阿諛諂媚以博取寵信。君子與人交往必心懷誠信。處萃聚之時,柔順中正之德的六二大臣和陽剛中正的九五君王相應相得。君臣合和,以正道相聚。好比祭祀的時候,雖只準備薄禮,卻用至誠之心以感通神明。卦辭所說的“用大牲”是王者聚合天下之道。為臣者欲與君王聚合,則只須準備薄禮,而以誠信為重,所以爻辭說“孚乃利用禴”。
例解 自古明君皆懂得知人善任,而遠離佞臣。商湯得伊尹而立商朝六百年的基業;文王遇姜子牙開周朝八百年大業;齊桓公用管仲,秦穆公得百里奚,遂稱霸一時。而劉備三顧茅廬,唐太宗以魏征為鏡,皆傳頌久遠。縱觀這些治國能臣在得重用前,或為隱士,或為奴隸,或為俘虜。但他們不汲汲于名利,反而修明德,守正道,終能得君王的重用。之后君臣之間亦能以誠相待,為臣者盡其所能,為君者察納雅言,終能開創一番事業。由此可知,君子有濟世的懷抱,必先韜光養晦,等待明君誠心招引,然后以誠事君,正是為人臣的萃聚之道。
六三 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六三以柔爻居陽位,失位而不能守正;處非中位,故不能執中。六三雖想向上尋求相應的爻位以求聚合,但上六亦為柔爻,與六三為敵應,不能聚合,于是怨嘆志氣不能伸展,當然也得不到任何利益。但是六三上承九四,互相親比。當萃聚之時,六三上往欲求親附于九四,九四也欣然接受,所以爻辭說“往無咎”。只是六三是因無法與上六相應相得,在遠無正應之下,才就近比附于九四。如此相聚并非完全合乎正道,所以小有羞吝。
例解 漢朝開國功臣韓信(前230—前196)早年并不得志,在楚、漢皆不得重用。但蕭何深知韓信乃大將之才,終舉薦于劉邦,拜為大將軍,功勛彪炳,為漢初三杰之一。韓信好比六三,起初雖“萃如嗟如”而“無攸利”,但終與九四蕭何相聚相得。所以雖“小吝”,但六三還是可以一展長才而得“無咎”。
九四 大吉。無咎。
九四是近君大臣,向上親比于九五的君王,君臣之間相聚相得。但九四下有初六相應和六三的親比,象征九四盡收民心,有專權越分、欺君奪民之嫌。又九四以剛爻居陰位,既不當位又未居中,如能率領眾陰歸順九五君王,而得大吉,才能免除過咎。
例解 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憂勤惕厲,用心輔佐,深得民心。卻遭管叔、蔡叔疑忌,以周公有篡位之志為借口,發動叛亂。周公平亂之后仍誠心輔助幼主,制禮作樂,完善周朝的典章制度,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這正是六四爻辭所說“大吉,無咎”。
九五 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元”指君道。“永”是恒久。“貞”是正固的意思。九五當萃聚之時,以剛爻居陽位,處上卦中位,又得一卦的尊位,是具陽剛中正之德的君王。由于九五能持中守正,因此得免過咎。如有臣民不服而未歸順時,九五應該深自反省,以修養永恒正固的君德。如此天下終將未有不服者,而不再有悔恨之事,所以爻辭說“匪孚,元永貞,悔亡”。在萃聚之時,九五乃萃卦主爻,正是天下萃聚的中心。君位尊貴,君道浩大,倘若居君位卻失君道,才德淺薄而居尊位,怎能教天下民心歸服?所以唯有修養恒久正固的君德,常持君道,自能長保君位。
例解 唐太宗之所以成為一代明君,就在于他能時時反身自省,固守君道。唐太宗有一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能反求諸己,修持君德以配君位,深得“元永貞”之理,終能成就貞觀之治,連外族都獻上“天可汗”尊號,萃聚天下,其盛無比!
上六 赍咨涕洟。無咎。
“赍(jī)咨”是嗟嘆之辭。“涕”是眼淚。“洟”是鼻涕。上六以柔爻居陰位,處萃卦極上之處,向下既與六三無應,往上又無處可比,因此唉聲嘆氣而心有所怨。唯有積聚最大誠意求與他人相聚,才能無過。
例解 唐玄宗即位時,國家強盛富庶,天下萃聚已達極盛。可惜后來寵愛楊貴妃,疏于國政,不能以至誠萃聚天下。終于天寶十四載爆發安史之亂,玄宗避難奔蜀,太子于靈武即位,尊玄宗為太上皇,帝國自此衰頹不振,玄宗只得“赍咨涕洟”,令人不勝欷歔。
上一篇:白話《易經·坤下乾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坤下坎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