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周易的基本原則(代自序)
《周易》是一部歷史最悠久的卜筮之書。其內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卦名、卦辭與爻辭。由于《周易》古經創作于三千年前,如果不了解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解讀《周易》。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所謂“八卦”是指由陰爻與陽兩種符號所組成的三畫卦,亦即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卦又稱為“經卦”,有“陰卦”與“陽卦”的分別。乾因為三爻皆陽,故為純陽卦;坤則三爻皆陰,故為純陰卦。其他六卦皆陰陽相雜,依《周易》獨特的思維方式,物以稀為貴,故多從寡:凡一陰二陽之卦皆為“陰卦”,如巽離兌凡一陽二陰之卦皆為“陽卦”,如震坎艮
六十四卦由八經卦相重而成,故又稱為“別卦”,為六畫卦,可分為上、下兩體,上體又稱上卦或外卦,下體又稱下卦或內卦。例如屯卦是下震上坎,小畜卦是下乾上巽。
至于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則是兩卦相偶并列而成,非“覆”(或“綜”)即“變”(或“錯”),而且以兩卦相綜為原則,相錯為例外。《周易》六十四卦之卦序,即依二十八對覆卦、四對變卦而排列。所謂“覆卦”即指卦畫順序與本卦顛倒,如屯卦的覆卦為蒙卦然而六十四卦中有八個卦,其覆卦與本卦相同,在這種情形之下,就取變卦。所謂“變卦”是指將本卦的陽爻變為陰爻、陰變為陽爻之后所得到的卦,在六十四卦中,因覆卦與本卦相同而采“變卦”的共有四對,即乾與坤頤與大過習坎與離中與小過
六十四卦的解釋是經過上下卦的卦象與卦義而形成的。八卦所代表的自然界八種物象,稱為“卦象”,如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其中巽又可引申為木或煙;坎是流水、云或雨,離是電或日。八卦在人事上也另有象征: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至于八卦所代表的八種性質,則稱為“卦德”或“卦義”,如:乾為剛健,坤為柔順,震為動,巽為入,坎為險陷,離為附麗,艮為靜止,兌為說(即悅)。此外,八卦也可代表身體各部分和各種物類與現象,詳細可參見《說卦傳》。
譬如蒙卦下坎上艮,從卦象來看,流水剛從山上下來,不知將流向何方,有蒙昧待啟之象。從卦德來看,一個人內險外止,也有不知所措之意。咸卦下艮上兌,以少男與少女相感應,以喻萬物以大公之心相交感,少男在下,少女在上,有“男下女”之象。至于歸妹下兌上震,則有少女從長男之象,但始則女先于男,終則婦制其夫,故不合于禮。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六個爻位。爻有陰陽之分,位也有陰陽之分。凡陽爻皆稱“九”,凡陰爻皆稱“六”。每卦有六位,由下往上,各位分別稱為“初”、“二”、“三”、“四”、“五”、“上”。其中初、三、五是“陽位”,二、四、上是“陰位”。例如需卦的六爻分別稱為“初九”、“九二”、“九三”、“六四”、“九五”與“上六”。
凡是以陽爻居陽位或以陰爻居陰位,稱為“當位”或“得正”,例如初九、九三、九五或六二、六四、上六;反之,則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這稱為“不當位”或“失正”。除“得正”、“失正”之外,《周易》強調中道思想,凡事以居“中”為善。在一卦中,“二”為內卦的中位,“五”為外卦的中位。例如九二雖不當位,但是因為處內卦的中位,所以多能得吉,然而也有例外。大凡居中位,適時則吉,失時則兇,這就是“趨時說”。如節卦九二爻爻辭說:“不出門庭,兇。”《小象》解釋說:“不出門庭兇,失時極也。”
六位的意義也各有所指。“初”代表在野而尚未在位的人。“二”是尊位“五”的應爻,又居內卦的中位,所以是深具潛力的人。“三”居下卦之上,職位不低。“四”指近君大臣。“五”是尊位,代表君王,常是一卦之主。“上”則是指不在位的人。
而六位又分為天、地、人。初、二為“地位”,三、四為“人位”,五、上為“天位”。初、上兩爻為“本末”,二至五爻為“中爻”。初為一卦之始,猶樹的根部,尚難窺全樹的模樣;上為一卦之終,既見樹的末梢,則全樹清晰可見。中爻則是一卦變化的精髓,二與五因居中位,故“二多譽”而“五多功”。三與四為人位,《周易》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與天位、地位相比,處人位要艱難許多,故“三多兇”而“四多懼”。
此外,六爻彼此之間也有關聯性。如果是指內卦與外卦相互對應的爻位,例如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這稱為“應”。凡是陰爻與陽爻相應,如九二應六五,稱為“有應”。但如果是初九與九四同為陽爻,稱為“無應”或“敵應”。
相鄰的兩爻則稱為“比”。如果兩爻是一陰一陽,由下爻比上爻是“承”,由上爻比下爻是“乘”。凡以陰承陽為“親比”,例如六四承九五。以陰乘陽則是“逆比”,例如六五乘九四。而且爻有上下往來,凡爻由下而上稱“往”,由上而下則稱“來”。如賁《彖傳》
說:“柔來而文剛,故亨。”乃指泰卦之上六來到下卦取代九二,用來文飾九三的陽剛。
靈活運用上述這些基本原則,就能解讀《周易》古奧的經文。自古以來,注解《周易》經傳的不下四千家,偏向義理學派的,就以取義為主,偏向象數學派的,就以取象為主。但注家多兼采“取象”、“取義”與“爻位”三種學說。現代人研讀《周易》,只要掌握住這些基本原則,就是找到了進入《周易》殿堂的門徑,就可以馳騁在浩瀚的《易》注古籍之中,而汲取千古不易的智慧之泉了。
上一篇:白話《易經·朱伯崑序》
下一篇:白話《易經·乾上乾下》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