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下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爲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35),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譯文】古時候伏犧氏治理天下,他抬頭觀察天上的表象,俯身觀察大地的形狀,觀察飛禽走獸身上的紋理,以及適宜存在于地上的種種事物,從近處援取人的一身作象徵,從遠處援取各類物形作象徵,于是纔創作了八卦,用來貫通神奇光明的德性,用來類歸天下萬物的情態。(伏犧氏)發明了編結繩子的方法而製成羅網,用來圍獵捕魚,大概是吸取了《離》卦(網目相連而物能附麗)的象徵吧。伏犧氏去世,神農氏繼起。他砍削樹木製成耒耜的耓頭,揉彎木干製成耒耜的曲柄,這種翻土耘田農具的好處,可以用來教導天下(百姓耕作),這大概是吸取了《益》卦(木體能入而下動)的象徵吧。又規定中午爲墟市時間,招致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貨物,交換貿易然后歸去,各人都獲得所需的物品,這大概是吸取了《噬嗑》卦(上光明下興動而交往相合)的象徵吧。神農氏去世,黃帝、堯、舜先后繼起。他們會通改變前代的器用、制度。使百姓進取不懈;(在實踐中)神奇地變化,使百姓應用適宜。《周易》的道理是窮極就出現變化,變化就能暢通,暢通就可以長久,所以能夠(像《大有》上九所說的)“從上天降下祐助,吉祥而無所不利”。黃帝、堯、舜改進服制讓人們穿著長垂的衣裳而天下大治,這大概是吸取了《乾》、《坤》兩卦(上衣下裳)的象徵吧。他們挖空樹木成爲船只,削製木材成爲槳楫,船只槳楫的好處,可以用來濟渡難以通行的江河,就能直達遠方而便利天下,這大概是吸取了《渙》卦(木在水上而流行如風)的象徵吧。他們駕御牛、乘坐馬,拖運重物、直達遠方,用來便利天下,這大概是吸取了《隨》卦(下能運動而上者欣悅)的象徵吧。他們設置多重屋門而夜間敲梆警戒,以防備暴徒強寇,這大概是吸取了《豫》卦(設雙門敲小木而爲豫備)的象徵吧。他們斫斷木頭作爲搗杵,挖掘地面作成搗臼,搗臼、搗杵的好處,萬民可以用來舂米爲食,這大概是吸取了《小過》卦(上動下止)的象徵吧?他們彎曲木條并在兩端牽繫弦繩作爲弓弧,削尖樹枝作爲箭矢,弓箭的好處,可以用來威服天下,這大概是吸取了《睽》卦(事物乖睽而用威制服)的象徵吧。遠古的人居住在洞穴而散處在野外,后代的圣人製造房屋改變了過去的居住方式,上有棟樑下有檐宇,用來防備風雨,這大概是吸取了《大壯》卦 (上動下健而大爲壯固)的象徵吧。古時候喪葬的辦法,只用柴草厚厚地裹纏死者的遺體,埋在荒野之間,不堆墳墓也不植樹木,沒有限定的居喪期數,后代圣人發明棺槨改變了過去的喪葬習俗,這大概是吸取了《大過》卦(大事不妨過厚) 的象徵吧。遠古的人繫結繩子作標記來處理事務,后代圣人發明契刻文字改變了過去的結繩方式,百官可以用它治理政務,萬民可以用它稽察瑣事,這大概是吸取了《夬》卦(斷事明決)的象徵吧。
【注釋】①包犧氏——古書多作“伏羲”、“伏犧”,《釋文》“‘包’孟、京作‘伏’,‘犧’字又作‘羲’”;或又寫作“庖犧”、“宓羲”、“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傳說中原始社會早期的人物。一說伏羲即“太嗥”。②與地之宜——指適宜存在于地上的種種事物。《集解》引《九家易》曰:“謂四方四維,八卦之位,山澤高卑,五土之宜也。”案,《本義》:“王昭素曰:‘“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可備一說。③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類,作動詞,猶言“類歸”。這兩句說明包犧氏作八卦的目的。“神明之德”,即陰陽變化的德性;“萬物之情”,即陰陽形體的情態。《本義》:“俯仰遠近,所取不一,然不過以驗陰陽消息兩端而已。‘神明之德’,如健順動止之性;‘萬物之情’,如雷風山澤之象。” ④作結繩而爲罔罟,以佃以漁——作,猶言“發明”;罔,同“網”;罟,音古gu,也是網的名稱,《釋文》:“黃本作‘爲網罟’,云‘取獸曰網,取魚曰罟’”;佃,即“田”,指田獵,《釋文》:“音田,本亦作‘田’”;漁,捕魚,《釋文》引馬融曰:“取默曰田,取魚曰漁”。這兩句說明包犧氏發明結繩而製羅網,用以漁獵。案,《經義述聞》引王念孫說,指出“作”爲衍字,并謂:“涉前文‘作八卦’而衍”。可備一說。⑤蓋取諸《離》——《離》,六十四卦之一,上下卦均“離”,象徵“附麗”(見該卦譯注)。由于“離”有“目”象(見《說卦傳》,下引卦象并同),上下離猶兩目相重,故文中推測包犧氏取此象徵以製羅網。《本義》:“兩目相承,而物麗焉。”案,羅網的製作,未必取法于《離》卦;但由于卦象與物象有相符之處,故《繫辭傳》作此猜測。以下所明“蓋取諸”十二卦的卦象,均倣此。《周易口義》:“‘蓋’者,疑之之辭也”,“蓋圣人作事立器,自然符合于此之卦象也,非準擬此卦然后成之,故曰‘蓋取諸《離》’。” ⑥神農氏——傳說中的原始社會人物,一說即“炎帝”。⑦斲木爲耜,揉木爲耒——斲,音酌zhuo,即“斫”,砍削,《說文》“斲,斫也”;耜,音飼si,上古農具“耒耜”的下端部分。《釋文》引京房曰:“耒下耓也”,《說文》作“枱”,謂“耒耑也”,《段注》:“枱,今經典之‘耜’”;耒,音壘lei,上古農具“耒耜”的曲柄,《釋文》引京房曰:“耜上句木也”,又引《說文》曰“耜曲木”(今本《說文》作“手耕曲木也”)。案,“耒耜”是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翻土工具,靠腳踩把下端“耜”刺入土中,然后用手操縱曲柄“耒”以翻掘土壤。最初,其上下部分均爲木製,故稱“斲木爲耜,揉木爲耒”。⑧耒耨之利——耨,音nou,耘田,《釋文》:“馬云‘鉏也’,孟云‘耘除草’”;利,猶言“好處”。案,《漢書·食貨志》引此文,作“耒㠯(耜)之利”,《重定費氏學》云:“王昭素曰:‘耨,諸本或作耜’”,似可從。⑨蓋取諸《益》——《益》,六十四卦之一,下震上巽,象徵“增益”(見該卦譯注)。由于下“震”爲動,上“巽”爲木,爲入,恰如“耒耜”二體均爲木製,操作時上入下動,故文中推測神農氏取此象徵以製耒耜。《本義》:“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于此。” ⑩蓋取諸《噬嗑》——《噬嗑》,六十四卦之一,下震上離,象徵“咬合”(見該卦譯注)。由于上離爲日、爲明,下震爲動,恰如“日中”而集市興動,且貿易交合與“咬合”之義相通,故文中推測神農氏取此象徵以規定“日中爲市”。《本義》:“日中爲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爲‘市’,‘嗑’爲‘合’也。”案,朱熹認爲“噬嗑”與“市”、“合”音近相借,說似可通。(11)黃帝、堯、舜——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舊說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堯,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舜,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三人均爲傳說中原始社會人物,堯、舜已當父系氏族后期。(12)通其變,使民不倦——通其變,指變通前代的器用、制度;不倦,猶言進取不懈。《韓注》:“通物之變,故樂其器用,不解倦也。” (13)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正義》:“言所以通其變者,欲使神理微妙而變化之,使民各得其宜。”(14)“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大有》上九爻辭(見該爻譯注),此處援以說明黃帝、堯、舜能運用《周易》的“變通”之理,故無所不利。《正義》:“《上繫》引此文者,證明人事之信順;此乃明《易》道(阮刻重一“道”字,據《校勘記》刪)之變通:俱得天之祐,故各引其文也。” (15)垂衣裳而天下治——指黃帝以后,製衣裳爲服飾而天下大治。《集解》引《九家易》曰:“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黃帝,始製衣裳,垂示天下。”《正義》:“以前衣皮,其製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製長大,故云 ‘垂衣裳’ 也。” (16)蓋取諸《乾》、《坤》——《乾》、《坤》,六十四卦的開首兩卦,各以“乾”、“坤”重成,象徵“天”、“地”(見兩卦譯注)。由于“乾”、“坤”爲上、下之象,古代服制上衣下裳,故文中推測黃帝、堯、舜取此兩卦的象徵以製造“衣裳”《集解》引《九家易》曰:“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案,舊說又以爲“垂衣裳”有“無爲而治”之義,《乾》、《坤》則含變化易簡之理,故《本義》曰:“《乾》《坤》變化而無爲”,說可通。(17)刳——音枯ku,剖開而挖空,《說文》:“判也”,《玉篇》:“空物腸也”。(18)剡——音眼yan,《正字通》:“剡,削也。”(19)蓋取諸《渙》——《渙》,六十四卦之一,下坎上巽,象徵“渙散”(見該卦譯注)。由于上巽爲木,下坎爲水,猶如舟行水面,故文中推測黃帝、堯、舜取此象徵以製“舟楫”。《集解》引《九家易》曰:“木在水上,流行若風,舟楫之象也。”案,前句“致遠以利天下”,《本義》疑爲衍文,可備一說。(20)服牛——駕牛。《詩經·小雅·大東》“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朱熹《集傳》:“服,駕也”。案,《說文》“牛”部“犕”下引《易》曰“犕牛乘馬”,不言“犕”義,尚先生援陳壽祺云:“《玉篇》‘犕,皮秘切,服也,以鞍裝馬也’,《集韻》‘犕,用牛也’,通作‘服’”,據此則“‘服牛’即‘駕牛’也”(《尚氏學》)。說當從。(21)蓋取諸《隨》——《隨》,六十四卦之一,下震上兌,象徵“隨從”(見該卦譯注)。由于下震爲“動”象,上兌爲“悅”象,猶如馬牛在下奔馳,乘駕者居上而欣悅,故文中推測黃帝、堯、舜取此象徵以發明“服牛乘馬”之事。《本義》:“下動上說”。(22)柝——音拓tuo,古代巡夜者用來敲擊報更的木梆。《釋文》:“馬云‘兩木相擊以行夜’,《說文》作‘’。”(23)蓋取諸《豫》——《豫》,六十四卦之一,下坤上震,象徵“愉樂”(見該卦譯注)。由于上震倒視爲“艮”,其下又有“互艮”,艮爲“門闕”“多節之木”、“手指”之象(均見《說卦傳》),猶如設“重門”而手持雙木互擊;又“豫”字含“豫備”之義,故文中推測黃帝、堯、舜取此象徵以設立“重門”,“擊柝”防盜。《集解》引《九家易》曰:“下有艮象;從外示之,震復爲艮: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又曰:“(即“柝”)者,兩木相擊以行夜也,艮爲手,爲小木。”又,《韓注》:“取其豫備”。案,《折中》引俞琰曰:“坤爲闔戶,重門之象也;震動而有聲之木,擊柝之象也。”可備一說。(24)濟——成,文中指春米爲食。(25)蓋取諸《小過》——《小過》,六十四卦之一,下艮上震,象徵“小有過越”(見該卦譯注)。由于上震馬“動”,下艮爲“止”,上下相配,適如杵臼春米的情狀,故文中推測黃帝、堯、舜取此象徵以製“杵臼”。《本義》:“下止上動。”(26)弦木爲弧——弦,用如動詞,“弦木”即彎木上弦;弧,弓。《說文》:“弧,木弓也。”(27)蓋取諸《睽》——《睽》,六十四卦之一,下兌上離,象徵“乖背睽違”(見該卦譯注)。由于《睽》卦的象徵意義是事有乖睽然后合之,而弓矢之用也是制服天下之“乖爭”者,故文中推測黃帝、堯、舜取此象徵以造弓矢、威服天下。《韓注》:“睽,乖也。物乖則爭興;弧矢之用,所以威乖爭也。”(28)宇——房屋上方四垂的邊緣,即“屋檐”。《說文》:“宇,屋邊也。”(29)蓋取諸《大壯》——《大壯》,六十四卦之一,下乾上震,象徵“大爲強盛”(見該卦譯注)。由于下乾爲“健”,上震爲“動”;猶如風雨動于上,而宮室壯于下,故文中推測黃帝、堯、舜取此象徵以建“宮室”、“待風雨”。《溫公易說》:“風雨,動物也;風雨動于上,楝宇健于下,《大壯》之象也。”(30)不封不樹——封,堆土爲墳,《禮記·王制》“不封不樹”鄭玄注:“封,謂聚土爲墳”;樹,植樹。此句說明上古葬俗既不堆墳墓,也不植樹爲標記。《正義》:“不積土爲墳,是不封也;不種樹以標其處,是不樹也。”(31)喪期無數——喪期,即居喪之期。此句指上古服喪,沒有限定的期數,即“喪禮”未經制定。《正義》:“哀除則止,無日月限數也。”(32)棺槨——古代棺木,內一層曰“棺”,外層所套者曰“槨”。《莊子·天下篇》:“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33)蓋取諸《大過》——《大過》,六十四卦之一,下巽上兌,象徵“大爲過甚”(見該卦譯注)。由于《大過》卦有“大爲過厚”的象徵意義,而喪禮的制定是變簡樸爲繁厚,故文中推測黃帝、堯、舜取此象徵創製以“棺槨”安葬的禮節。《韓注》:“取其過厚”。案,《折中》曰:“棺槨者,取木在澤中也;又死者以土爲安,故入而后說之。”此取上下象之義,可備一說。(34)結繩而治——指上古未出現文字之初,用結繩來記物之數量、事之大小等。《正義》:“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35)書契——契,刻。“書契”猶言“契刻文字”。《尚氏學》:“蓋古用簡,須以刀刻字,故曰‘書契’。”(36)蓋取諸《夬》——《夬》,六十四卦之一,下乾上兌,象徵“決斷”(見該卦譯注)。由于《夬》卦有“斷事明決”的象徵意義,而“書契”文字的興起正爲了明于治事,故文中推測黃帝、堯、舜取此象徵以製“書契”,使“百官以治、萬民以察”。《韓注》:“《夬》,決也。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
【說明】以上第二章。
本章先敘“包犧氏”仰觀俯察,創製八卦;接著又舉六十四卦中的十三卦,推測古人因卦象而製立禮法、器用等事,說明《易》象的“神奇”作用。
文中所言“製器”典故,雖未必出自“卦象”,但可借以窺探遠古時代人們的田漁舟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勞作生活情狀;從“結繩”到“書契”的進化更勾勒出一條我國古代文字起源的線索。這些,均爲研究上古史提供了重要旁證資料。
上一篇:周易·明夷卦第三十六《《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衆,用晦而明.》
下一篇:周易·說卦傳《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