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漢、吳形勢(6年)
220至26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由于魏、蜀漢、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但史家往往以190年涼州軍閥董卓挾漢獻帝為三國上限,歷史實際進入三國時期。
東漢末,為了反對董卓,關東各州郡紛紛興兵。后曹操扶漢獻帝定都許(今河南許昌),并于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逐漸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軍南下,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漢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蜀漢。222年蜀軍出三峽攻吳,敗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南)。從此,北方的魏與西南的蜀、南方的吳形成鼎足之勢。229年孫權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稱帝。
三國之一的魏國,自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漢起,至265年晉武帝司馬炎代魏止,歷五帝,共46年。轄今黃河、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江北及陜、甘和遼寧的大部。曹丕繼承了曹操的屯田措施和中央集權政策,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曹丕以后,統治者腐朽無能,士族門閥勢力東山再起。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獨掌政權。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掉魏元帝,建西晉王朝。
蜀漢,自221年劉備稱帝起至263年魏滅蜀止,歷二帝,共43年。轄今四川、云南、貴州和陜西南部、甘肅東南部。222年,劉備為奪回荊州,集中兵力伐吳,夷陵之戰,蜀軍大敗。劉備死后,諸葛亮輔政,他迅速恢復蜀、吳聯盟,擺脫兩面作戰的不利局勢,爾后平定南方(今云南、貴州、四川西南部),處理與西南夷族的關系,鞏固了蜀國政權。228至234年,諸葛亮率兵五出祁山伐魏,企圖收復中原,均因魏軍采取堅壁拒守方針,無功而返。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派魏將鐘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伐蜀,鄧艾軍偷渡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突至江油(今屬四川),攻克綿竹,迫使蜀后主劉禪投降,蜀漢亡。
吳國,自222年孫權稱吳王起,至280年被西晉滅亡,歷四帝,共59年。吳轄地為今長江中下游的江南、浙江、福建和兩廣等地。孫權經過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兩次勝利,穩固了政權。吳統治時期,出兵征服境內各郡的山越人,以其丁口補兵補戶。吳國的農業較為發展,手工業、制造業發達,河運、海運通達。230年,東吳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等率軍萬余抵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密切聯系。東吳末年,孫皓暴虐無道,國勢日衰。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派大軍二十余萬分六路攻吳。280年破建業,吳亡。三國鼎立局面至此結束。
三國時期的鐵劍,鐵矛
指南車(模型),三國時期馬均創制,行軍時可指示方位。
上一篇:《討袁戰爭(191年7~9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魏攻蜀之戰(6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