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之戰(1841年1~月)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至2月,鴉片戰爭中清軍在虎門抗擊英軍入侵的作戰。
虎門位于珠江入海口,是廣州的門戶。鴉片戰爭爆發后,清軍在虎門設防三重:虎門口兩側的沙角、大角炮臺為第一重,起警戒作用;上橫檔島一線為第二重,東岸武山上建有威遠、靖遠、鎮遠三炮臺,西岸建有鞏固炮臺,島上建有橫檔、永安兩炮臺,為防御重點;大虎山炮臺為第三重。整個虎門防御區配置大小火炮400余門,駐扎兵勇近萬人,由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指揮。
1841年1月初,英軍在虎門口外集結了18艘艦船,載炮460余門,陸軍約2,000人。7日,3艘英艦炮擊沙角炮臺的同時,4艘武裝輪船運送陸軍1,500人在沙角炮臺側后方登陸,構筑野戰炮兵陣地,掩護步兵攻擊炮臺后路。守軍腹背受敵,副將陳連升率部頑強抵抗,力戰陣亡,炮臺失陷。之后,4艘英艦猛烈炮擊大角炮臺,掩護登陸部隊攻占炮臺。在沙角炮臺附近水域的清軍水師戰船10余艘也被英艦摧毀。
2月24日,英軍向關天培發出最后通牒,遭拒絕。次日,英軍搶占未設防的下橫檔島,設炮兵陣地。26日清晨,下橫檔島英軍炮擊上橫檔島。上午10時許,7艘英艦突入橫檔西側水道,猛烈炮擊永安、鞏固兩炮臺,隨后部隊登上橫檔島,由西向東進攻。至下午2時,攻占全島。與此同時,2艘英軍主力艦和1艘武裝輪船迂回航行至威遠炮臺的西南方水域,壓制清軍火力,掩護300余名水兵登陸。守軍在關天培督率下,與敵激戰多時,炮臺漸失抵抗能力,關天培壯烈殉國,炮臺失陷,后山上的清軍也大都潰散。下午5時,鞏固炮臺亦被英軍攻占,炮臺后的軍營被焚毀。大虎山炮臺清軍聞訊主動撤離。至此,虎門全部炮臺失陷,廣州門戶頓開。
上一篇:《蔣馮閻桂中原大戰(190年4~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衡寶戰役(1949年10月~16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