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定三藩叛亂之戰(167~1681年)
清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1673至1681年),清軍平定吳三桂等三藩叛亂、維護國家統一的作戰。
平西王吳三桂鎮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鎮福建,擁兵自重,稱三藩。康熙十二年八月,清朝廷下令撤藩,吳三桂首先叛變,據有云貴兩省。十二月初,吳三桂以主力出貴州攻湖南,以一部兵力攻四川。十三年三月間便控制了湖南全省,接著,福建耿精忠等叛清附吳,云、貴、川、湘、閩五省盡為吳軍占領??滴醯鬯赡舷缕脚汛筌姡陧槼锌ね趵諣栧\率領下,進至荊州即畏葸不前,與吳軍隔江對峙。五月,吳三桂軍向兩翼擴展:一路由湖南攻江西,一路由四川攻陜西。六至九月間康熙帝又派五路軍南下增援:安親王岳樂自安徽入江西,康親王杰書由浙江攻福建,貝勒洞鄂由陜西攻四川,貝勒尚善協同勒爾錦攻湖南,簡親王喇布屯江寧為機動部隊。十二月,陜西提督王輔臣在寧羌(今陜西寧強)叛清附吳,攻占隴右等地而自據平涼,清軍退守西安。至十五年二月,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囚其父叛,廣東亦為吳軍據有。康熙帝為能集中兵力攻擊叛軍主力吳三桂部,采用了剪除兩翼、主攻湖南和剿撫兼施的戰略方針,在軍事打擊與政治招撫的配合下,自十五年六月至十六年五月,西線王輔臣,東線耿精忠、尚可喜等,相繼復降清。應耿精忠之約由臺灣進占福建漳、泉、廈等地的鄭經軍,亦為杰書部擊敗,退至廈門。清軍主要力量遂集中于湖南主戰場。
康熙十六年,清軍與吳軍在長沙、衡州(今湖南衡陽)外圍多次激戰,雖然各主要戰略要點仍在吳軍手中,但至十七年初,清軍已攻下攸縣、茶陵、永興、郴州、宜章等12城。吳三桂于三月間在衡州稱帝,國號為周,八月即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
十八年正月,清軍水陸夾擊攻占湖南咽喉要地岳州(今湖南岳陽),戰局急轉直下,至十九年三月,湖南的常德、衡州、武崗、辰州,川陜漢中、略陽、重慶、成都以及福建廈門俱為清軍占領。吳軍各部退回云、貴。清軍遂三路進軍攻云、貴。十月間,由湖南進攻的岳樂部攻占貴陽,二十年二月,由廣西進攻的賴塔進至曲靖與岳樂部會師,即合兵進圍云南府(今云南昆明)。吳世璠急令堵擊四川清軍的馬寶部回援云南府,由四川進攻的趙良棟部乘勢追擊,將馬寶部殲滅于烏木山,九月間進至云南府城下與另兩路清軍會師。十月八日開始強攻,十八日吳世璠自殺,二十九日叛軍出城投降。歷時8年的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至此結束。
蔡毓榮南征圖卷(清長卷局部)。此畫反映了清朝廷平定吳三桂叛亂的情形。圖為蔡毓榮督水軍進入洞庭湖,與吳三桂激戰。
上一篇:《沙家店戰役(1947年8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清平定張格爾叛亂之戰(180~187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