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危機
京劇面臨危機。盡管我們不喜歡“危機”二字,但必須正視現實。由于十年動亂摧殘扼殺了許多中年優秀演員的藝術生命,也耽擱了一代青年演員,因此文革后就出現了京劇演員人材青黃不接的局面。當今,有較深造詣的京劇藝術家屈指可數,技藝純熟的優秀中青年演員為數不多,大部分青年演員尚處于學的階段。許多優秀傳統劇目頻于失傳。傳統劇目不下四、五百出,而目前反復演出的劇目只占其十分之一左右。不能挖掘京劇藝術寶庫,不能繼承傳統劇目之精華,又何談創新與發展呢?有關部門應組織戲曲理論家、京劇藝術家、劇作家等通力合作,加速對京劇傳統劇目的整理和研究,多排戲、排好戲.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影視屏幕,繁榮京劇舞臺。同時應加強對青年演員的扶植培養。只有讓他們多排戲,多演戲,才能使他們豐富舞臺經驗,提高業務素質和藝術水平。
從京劇的觀眾層次而言,則日趨老齡化。解決京劇危機要著眼于培養中、青年觀眾,特別是小觀眾。如是,京劇將擁有雄厚廣泛的觀眾基礎,京劇舞臺也不愁“后繼無人”了。一些青少年朋友由于不了解一些京劇的劇情,又聽不清唱詞,在他們眼中,京劇中剩下了固定的程式和慢節奏的唱腔。如此,他們怎能產生對京劇的興趣呢?相反,對于一些熟知劇情及唱詞的現代京劇,如《沙家浜》中“智斗”一場,青少年觀眾不但能接受,而且聽得津津有味、心領神會,甚至隨聲附合,哼腔而唱。這種情況,會給我們一些啟發,或從中悟出一些道理吧! 培養青少年觀眾,是一項長期艱苦而又勢在必行的任務。
振興京劇決非權宜之計,一日之功,也不是轟轟烈烈一陣子就可奏效的事情。京劇在二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嚴謹的藝術體系。有人主張,京劇中的某些部分落后于潮流,欲大刀闊斧地將其砍掉,而代之以引進的新潮貨色。如此“改革”,違背了京劇藝術的自身規律,必然會改得不倫不類、面目皆非。1992年春節文藝演出中,有一個節目叫做“英語京劇”,令人迷惑不解。京劇是獨具民族風格和特色的藝術,那么“英語京劇”又從何說起呢?用英語演唱京劇唱段,或許是一種新嘗試,但稱之為“英語京劇”是否有欠斟呢?
京劇已面臨危機,對這一優美古老的藝術是應大力搶救了,不然,它就有可能滅絕,造成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重大遺憾。
上一篇:亨利二世與托馬斯·柏克特之爭
下一篇:從“兼濟之志”到“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