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191年7~9月)
1931年7至9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大規模“圍剿”的戰役。
1931年7月,蔣介石又調集23個師3個旅共30萬人,采取“長驅直入”的方針,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三次大規模“圍剿”。紅一方面軍共約3萬人,仍采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以3個師在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以南地區,1個師在南豐以南地區,協同地方武裝遲滯國民黨軍前進;主力于7月10日前后由閩西、閩西北、閩贛邊和贛南等地迅速向蘇區中心區集中,完成回師的任務。28日,紅一方面軍主力轉移到興國縣城西北的高興圩地區。進入蘇區的國民黨軍主力分路向興國進逼,企圖壓迫紅軍于贛江東岸而消滅之。31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向富田前進時,發現國民黨軍兩個師已先到富田,隨即于8月4日折返高興圩地區。此時,形勢對紅軍極為不利,西有贛江,南、北、東三面有國民黨軍9個師逼近。
紅一方面軍遂以一部兵力協同地方武裝,將“圍剿”的國民黨軍主力7個師吸引到興國以西和西北地區;紅軍主力則于5日晚從興國、崇賢圩兩地國民黨軍防線之間20千米的間隙中隱蔽向東急進。7日,紅軍主力于蓮塘全殲戰斗力較弱的國民黨軍第47師2個旅又1個多營。接著又于良村殲滅國民黨軍第54師師部和兩個旅的大部。11日,紅軍在黃陂殲滅國民黨軍第8師兩個團,在追擊中,又殲其兩個團。隨后,紅軍主力轉移到君埠以東的君嶺腦山區休整。蓮塘、良村戰斗后,國民黨軍始知紅一方面軍主力已東進,即將所部掉頭往東,于12至15日,以密集大包圍態勢接近紅軍集中地。紅一方面軍為擺脫國民黨軍8個師三面包圍的不利境地,以一部兵力向樂安方向佯動,將國民黨軍主力引向東北方向;主力于16日夜秘密從東進的國民黨軍第1軍團和第2路軍之間10千米間隙地區疾進,跳出合圍圈,回到興國東北的楓邊、白石地區休整。待國民黨軍發覺紅軍主力再回頭西進尋找紅一方面軍主力決戰時,紅軍已休整近半月,并繼續西移到興國、萬安、泰和等地隱蔽待機。此時,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來回奔波已達兩月,士氣低落,不得不下令總退卻。紅軍乘勝追擊。9月7日,在老營盤殲滅由興國北撤的國民黨軍第4軍團1個旅,并在高興圩重創其第60、第61師。15日,紅軍又在方石嶺全殲國民黨軍第52師及第4軍團1個多團。
至此,紅一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三次“圍剿”,共殲國民黨軍17個團3萬余人。經過三次反“圍剿”的斗爭,紅軍完成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作戰原則。
毛澤東和朱德共同簽署的第三次反“圍剿”的作戰命令。
上一篇:《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190年11月~191年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191年~5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