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在黨爭夾縫中的詩人——杜牧
趕上了牛李黨爭的時代,人只能怨自己命苦。牛李黨爭持續了數十年,兩大官僚集團窩里斗,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你想超然于這場斗爭之外?簡直太難了。晚唐詩人杜牧恰巧生活在牛黨和李黨斗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所以他只好在黨爭的夾縫中死命地掙扎了。
太和七年(833),三十一歲的杜牧應牛僧孺之邀到揚州,擔任牛僧孺的淮南節度推官。后來牛僧孺又將掌書記的重任交給了杜牧,可見杜牧深受重視。當時杜牧常去娼樓妓館,牛僧孺擔心出事,每次都派人暗中保護他。杜牧對此舉十分感激。兩年以后,杜牧被調回京都,擔任監察御使。這個職務對杜牧顯然更具有吸引力,于是,杜牧便離開了牛僧孺。
揚州時期杜牧的確與牛僧孺相處得十分融洽。然而并不能因為杜、牛私交很好就將杜劃為牛黨。事實上,杜牧的政治理想與李德裕更為接近。杜牧對李德裕十分尊崇。他稱贊李德裕文德素昭,武功復著、“廟算深遠”等等。李德裕也很賞識杜牧的才華。杜牧曾多次上書李德裕,為李出謀劃策。對于杜牧的建議,李德裕也確實采納了不少,但是他始終不肯重用杜牧其人。因為牛、李交好,李德裕在內心深處早已將杜牧劃入牛黨、打入另冊了。杜牧之所以在會昌二年(842)由比部員外郎外放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刺使,其實就是因為李德裕的排擠。雖然杜牧一直努力向李德裕靠攏,李德裕卻始終不改初衷。
大中元年(847),李德裕失勢,牛黨掌權。為了獲得在政治舞臺上一展雄才的機會,杜牧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決定有意識地接近牛黨。在為牛僧孺寫的墓志銘中,他甚至說李德裕一心想殺牛僧孺。這篇祭文贏得了牛黨的滿堂喝彩,但并沒有贏得牛黨的信任。他反而被外調到更遠的桐廬,一直到大中三年 (848)才重返長安。這使杜牧銷磨了志氣,思想上也開始消極了。
大中四年(850),擔任吏部員外郎的杜牧徹底絕望了。因為在朝中投閑置散,同樣難以有所作為,因此他請求外放,獲準任湖州(今浙江吳興)刺使。離開長安時,他寫了這樣一首詩:“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不禁想起國家的頹勢和自己的處境,深感生不逢時,可悲可嘆。詩中有對盛世的追懷,更有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憤懣。這時的杜牧已銷盡了少年英氣,也不再風流倜儻,險惡的政治風云已經磨盡了他的理想。此后,這種灰暗的情緒一直包圍著杜牧,直到兩年后他去世為止。
杜牧的宦海生涯在牛李黨爭中起伏不定,象一葉小舟漂蕩在驚濤駭浪之中,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杜牧生存于黨爭的夾縫中,又象一棵長在兩塊巨大巖石中間的小樹,扭曲著自己的枝干,頑強地生長著。他的一生是可悲的。然而,這種可悲的命運并非杜牧所獨有,這就更加可悲了。
上一篇:指揮失當,浙東未復
下一篇:政客當道,英雄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