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現代人物
壯士一去不回首 牡丹江畔追窮寇
張中華(1912—1937),漢族,出生于烏拉街鎮內,在舊街古城讀完國民優級小學后,去吉林城就讀初級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考入了哈爾濱鐵路專科學校。1932年,日寇占領了哈爾濱。這一年,他在哈爾濱市道里道外目睹了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由此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懷,所以在學校里秘密地加入了地下黨組織,從此改變了人生軌跡,走上了抗日救國道路。
1934年年底,中共滿洲省委派他到吉東地區開展抗日救國工作,首任了共青團寧安縣委(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團市委前身)書記。這一年,他年僅二十三歲。
1935年6月,中共滿洲省委又派他到牡丹江市吉東特委工作,任特委共青團組織部部長。吉東特委轄寧安、穆棱、密山、勃利等四個縣委、一個饒河中心縣委,以及抗聯四、五、七三個軍。同年冬,又調他回到寧安縣縣城,任縣委書記(按替調任吉東特委組織部部長的李范五)。這一年,他年僅二十四歲。
1936年2月,時任東北人民革命軍二軍政委魏拯民從蘇聯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結束后,返回吉東,隨身帶回了重要文件和指示精神。在張中華的陪同下,在鏡泊湖南湖頭板石場(今寧安市鏡泊鄉鏡泊湖南頭),秘密地召開了三、五兩個軍黨委聯席會議,參會者有王德泰、周保中、陳翰章、張中華、劉漢興等人。
在這次會議上,傳達了莫斯科共產國際會議中共代表團的重要指示:一是撤銷滿洲省委,改在南滿、東滿、吉東、松江四地,分建四個省委。二是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第五軍。“抗聯”一詞,由此問世開來。
其中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的編制是:
軍長:周保中
副軍長:柴世榮
政治部主任:胡 仁、張中華、宋一夫、王克仁、季 青
參謀長:張建東
下設一、二、三三個師,合計八個團。總兵力最多時為三千余人,最少時為九百余人。
會后,吉東特委組織遭到破壞。基于此,先后組建了下江、道北、道南三個特委。同年3月間,在原饒河中心縣委基礎上,組建了下江特委,由樸元彬任書記,下轄虎林、饒河、寶清、撫遠、富錦、同江等六個縣委黨組織。同年春,組建了道北特委,由宋一夫任書記,下轄穆棱、林口、密山、勃利、依蘭等五個縣委黨組織。同年秋,組建了道南特委,由張中華任書記,王潤成、陳翰章、田仲樵、金石峰任委員,既轄寧安縣委、東寧區區委,又轄額穆(蛟河)、敦化、汪清、琿春、延吉等五個縣委黨組織。
同年9月24日,由周保中組織召開了二、五兩軍領導干部會議,參會的有五軍政治部主任張中華、二軍二師政委王潤成、參謀長陳翰章、一師師長兼四團團長侯國忠等五人。會議決定,由周保中率五軍軍部、教導隊北上,與五軍一、二兩師主力部隊相會合,其中將五軍三團、七團和二軍二師組成道南留守部隊和留守處,由張中華兼任留守處主任、金石峰任副主任。張中華不再擔任寧安縣委書記。
在張中華任中共道南特委書記兼留守處主任期間,寧安縣渤海鎮蓮花村(今渤海鎮蓮花村)發生一起抗聯“四十二烈士”血染蓮花泡大慘案。后經查核,應為“七十八烈士”。案發后,他特意寫下一首氣貫山河的詩篇,以示緬懷和悼念為抗日救國而捐軀的英烈們。詩文如下:
江水映霞輝,
黑山云霧飛;
鏡泊湖上濤光蒼茫,
白晝起寒微。
山麓列青冢,
湖畔碧野共蒿蓬,
英雄去不回。
天涯芳草兮,
忠魂驚奇偉;
義士輕生死,
英風永世垂。
壯志未酬啼遍野,
宿夜驚聞雁泣西風悲!
二月二十八,
追恨自無涯;
血濺青石尸陳遍野,
白骨沉黃沙。
慷慨憤捐生,
同志四十有一名,
浩氣貫長虹。
壯烈長銘兮,
永震敵膽驚;
回首江山易,
強奴肆縱橫。
深仇積恨何時了,
墟蕪千里遍地起悲聲!
同年9月11日晚20時40分許,由他統一指揮第五軍下屬的四、六、七三個連,五軍警衛營下屬的一個連,第二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侯國忠率領的四百五十余人,以及黑山山林隊一百余人,在牡丹江代馬溝(今穆棱市磨刀石鎮代馬溝村)東側石砬子溝鐵路線上,顛覆日偽軍列一趟,消滅日軍百余人,擊斃軍馬百余匹,繳獲一批槍支彈藥,最后將這趟軍列全部焚毀。同年年底,與第二軍第五師師長陳翰章會師于中東鐵路路北穆棱縣境內,聯合南滿游擊區反日的民間組織“九站”和“九彪”兩支山林隊(抗日的土匪組織),多次襲擊了日偽軍列。重創敵軍,戰果累累。
1937年4月,中共吉東黨組織在依蘭縣四道河子張家大房山秘密地召開了擴大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吉東省委,由宋一夫任書記,周保中、王光宇、王潤成、張中華、陳翰章、劉曙光等六人任委員。下設秘書處,由姚新一(原名唐吉昆,姓他塔拉氏,滿族人,生于今吉林市豐滿區小白山鄉蘭旗村)任秘書長。
同年5月,張中華率領道南部隊與二軍新編的獨立旅會師后,擊潰了來自海林縣方面的百余名敵軍的進攻。同年6月,張中華率部在樺樹頂子山下,與一伙由白俄羅斯人組成的偽森林警察大隊相戰,擊斃五十余人,繳獲一批槍支彈藥。同年12月,在寧安樺皮溝(今沙蘭鎮樺樹村)與敵作戰時,因右臂受重傷而俘,后在獄中被敵人殺害,年僅二十六歲。
在抗聯這支極特殊的隊伍中,他既是一位指揮員,也是一位戰斗員。他既給抗聯戰士上過政治課和軍事課,又上過文化課,是一位難得的文武兼備之英才。
上一篇:獨一無二“燈官節” 民扮清官戲三天-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罕王一打烏拉部 布占泰望天興嘆-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