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協領出驍勇 麾兵陷陣戕役中
舒爾哈善(?—1826),清代烏拉街葛哲勒氏人,佛滿洲鑲白旗籍,祖籍長白山地區。葛哲勒氏,誤書“葛佳喇氏”,只冠漢字單姓“葛”。
清康熙十五年(1676),近祖隨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城,同年打牲烏拉城,既改旗屬,又改差役。先由兵變丁,后由丁變兵,隸屬于烏拉協領衙門。
清乾隆初年(1796),只是個烏拉協領衙門的普通一兵。
清嘉慶初年(1796),以烏拉協領衙門驍騎校身份,隨額勒登保出征陜西、四川兩省,進剿白蓮教。戰后,功賜“巴圖魯”之號。十一年(1806),升授烏拉協領衙門之協領(第十五任)。當年他接任的是鳳海(佛滿洲鑲藍旗、烏拉街人)。四年后,接任他的是富珠(佛滿洲鑲藍旗、烏拉街人)。這一年,由他率領烏拉協領八旗兵,與吉林城協領衙門八旗兵同行,出征于滑城(今河南省滑縣縣城),進剿白蓮教。戰后,功授副都統銜的協領。好事過后不久,因事被革職,降職留任軍中。
清道光元年(1821),留任京城三等侍衛,隨清軍駐防新疆烏蘇臺(今新疆烏蘇縣縣城)。不知何原因,授以庫爾喀拉烏蘇地方領隊大臣。六年(1826),張格爾率回民叛亂反清抗清,調地出任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市城)幫辦大臣,協助楊遇春、那彥成二人,平定回民叛逆亂局。這一年,張格爾率回民武器力量五百人,由開齊山路出發,西走回城(今新疆吐魯番縣縣城),欲拜謁阿斯塔那(漢名“三堡”)——哈拉和卓墓(今吐魯番縣城東南約四十余公里)。
“阿斯塔那”一詞,出自哈薩克語,漢譯為“首府”。該古墓群遺址,在二堡(哈拉和卓)(漢名“二堡”)村東,墓主人是漢晉時期回鶴人(維吾爾族的古稱)高昌王國之人。
時駐喀什城的舒爾哈善聞訊后,立即與領隊大臣烏凌阿合兵,乘雷雨交加的夜間,東北走喀什噶河、阿克蘇河和洽陽河,途徑巴楚、沙雅、和碩、托克遜等地,前去圍殲進剿,結果遭到當地數以萬計的民眾頑強相抵。萬眾與清軍大戰于大河岸邊(今艾丁湖畔),張格爾在拜謁末成的情況下趁機外逃,迫使舒爾喀善僅好履山鏖戰。
舒爾哈善在身負槍傷的情況下,繼續麾兵前進,在攻打回城(吐魯番縣縣城)時,不幸戕于役中。在這場戰役中,清軍戰殺叛眾數百人。
他死以后,由家子承襲了騎都尉一職。后無下文。
在《舒爾哈善傳》中,只載一人。在官位上,先官領隊大臣,后官幫辦大臣。
上一篇:那拉氏改覺羅氏 數典忘祖忌本姓-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詩書兩家容一身 “吉林四老”中一人-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