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王三打烏拉部 布占泰單身葉赫
努爾哈赤一打烏拉部,雖然不是其本人親臨,但卻是他發的兵。因此,這個賬還得要記在他的名下。
努爾哈赤二打烏拉部,雖然當年沒有達到他的勸降目的,但卻造成兵臨城下,重兵壓境,連克外圍五座屬城的嚴重后果。只給布占泰留下集結全部兵力的首城(舊街古城)和近衛城(富爾哈古城)兩座城池了。
努爾哈赤三打烏拉部,通過雙方兵戈相見后,雄雌見分曉,烏拉部滅亡,迫使布占泰單身外逃葉赫。決戰之后,既改變了烏拉那拉氏的命運,也改變了全部其余100個他族的命運,尤其改寫了烏拉大地上的歷史。
在問題沒有正式結論之前。是年的農歷十二月的一天,天上的一道強光從烏拉城方向越過努爾哈赤所住的木城南樓子南面,直射到呼蘭哈達(煙筒山)這邊。這是開戰信息的兆頭。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農歷正月初一、初二兩天,有關烏拉部的消息接連傳入努爾哈赤耳鼓,一是布占泰決意強娶葉赫老女,二是布占泰已將努爾哈赤兩位親人監禁在首城一間房中,三是布占泰決定于正月十八日這一天,將第四子綽啟乃、女兒薩哈廉和原有金州、富爾哈、孫扎泰、郭多、鄂謨、宜罕山等六城城主的17個兒子,取道送往葉赫避難。基于此,努爾哈赤提前一天于正月十七日開始行動了。
這一天,努爾哈赤命三萬大軍先是再度圍攻了孫扎泰城,隨即放火燒城,接之再度圍攻了郭多城,當即放火燒城。爾后,又再度圍攻了鄂謨城,再放火燒城。當天晚間,努爾哈赤入住了鄂謨城內自設的兵營中。
第二天(農歷正月十八)早飯過后,布占泰率領烏拉部兵三萬,經過富爾哈城向南面蠕動。努爾哈赤身邊的諸位將臣們見狀后,齊聲喊道:“烏拉兵終于出城了,迎戰!”建州眾兵對此歡呼跳躍起來,猶如天崩地裂般的跑回營中,披甲乘馬,列隊渡江。
布占泰將戰場設在今富爾村以南的金珠鄉南到靠山村,北到富爾村之間,以及安達村、南蘭村、九座村、崗子村、金剛村和大荒地的平坦開闊地帶,方便北退,同時也給建州兵設下了必渡寒江的一大難題。
建州兵清一色是騎兵,在第二松花江沒有結冰的前提下,只能泅渡寒江到東岸開戰。在努爾哈赤披明甲、騎白馬率先入江后,三萬騎兵尾隨其后,魚貫般地到了江東岸。雙方在開戰前各自擺開了陣勢。百步開外,雙方先對射一陣子箭。猶如急風卷雪,蜂穿花叢一般。接之努爾哈赤環顧一下重臣宿將,便猛然拍馬舞刀直向烏拉兵陣中沖去。主對主、兵對兵、將對將。由于烏拉部的步兵抵擋不住對方猶如洪水猛獸般的鐵馬沖擊和砍殺,幾個回合過后亂了陣腳,丟盔卸甲,四處逃散。
建州宿將安費楊古(覺爾察氏人)最先沖破陣腳殺出一條血道,單槍匹馬,由南向北,直奔舊街城馳去,目的是揣掉布占泰老巢,令他有窩不得回,防其拒城負隅頑抗。入城邊上后,豎起云梯,搶先登城,插上建州大旗,以便迎接努爾哈赤騎馬率隊入城。殊死決戰,從早晨一直戰到午后接近黃昏,建州騎兵越戰越勇,烏拉步兵邊戰邊退。布占泰見狀后大驚聲色,撥馬北逃,結果被代善兵團團圍住,旨在將他生擒活捉后,到汗王面前請功領賞。此時的布占泰深知大難臨頭,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于是率殘兵敗將殺出重圍后,奪路向北逃卻。
當布占泰騎馬北逃老巢時,發現建州旌旗在微風中飄蕩著,城門吊橋已被吊起,無法回巢了!便索性繼而北逃舊站渡口,騎馬越江,后取道西南去了葉赫部。
布占泰的殘兵敗將們尾隨其后,有的騎馬渡江,有的手牽著手,形成人串,拽著馬尾巴渡江。人也遭殃,馬也遭殃了!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建州騎兵共斬殺烏拉部兵一萬,獲得俘虜一萬三千余,獲甲七千副,只有七千兵外逃他鄉。
布占泰率殘部因敗北逃,戰事宣告結束。在日落黃昏之前,努爾哈赤率部入住了久違的舊街老城里,隨他入城的: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侄子阿敏,以及額亦都(鈕祜祿氏人)、安費揚古(覺爾察氏人)、何和里(董鄂氏人)、費英東(蘇完部瓜爾佳氏)、扈爾漢(佟佳氏人)等五位異姓大臣。此外,還有阿蘭珠、噶爾瑚濟、席漢、雍舜、喀喇、雅什坦等幾位何和里所統的牛錄額真頭目之人。
為什么沒有武勛王揚古利(舒穆祿氏人)呢?因為在開戰之前的年前,此人已被努爾哈赤指派到葉赫部所屬的青城率兵駐防了,以防葉赫部出兵為烏拉部打援。
當年布占泰率殘兵敗將渡江北逃的人群,幾乎全都是烏拉那拉氏人,除布占泰本人當即逃至葉赫部外,其余人就地就近潛居在大江北岸、西岸的江邊叢林之中了。稍后,滿泰的子孫們,東去了寧安城,別稱“小王趙”。這就是布占泰后裔之所以聚居今九臺莽卡沿江一線的歷史原因之所在。
當年布占泰逃難于葉赫部之后,盡管心甘情愿的地葉赫部東西兩城二主充當了高參軍師,五年后,一江春水向東流了!
令努爾哈赤最最掛念的是三位親人。她們的歸宿是額實泰,誤聽布占泰被斬殺于沙場消息后,懸梁自盡了!穆庫什、娥(額)恩哲二女,當即被建州兵入城后解救出來。十天后,隨親人努爾哈赤回娘家去了!
戰爭結束后的第二天,努爾哈赤出于人道主義精神,命何和里統兵將沙場上因戰而死的建州兵遺體,一次性用馬馱回建州本部,統一安葬,一并將額實泰的遺骨也運回家鄉擇地下葬。烏拉兵的上萬遺骨,散布郊野該怎么辦?由于布占泰外逃了,活者又全部降歸了,根本無人管了,所以也由何和里負責統一下葬在沙場上,權作“入土為安”。
努爾哈赤接連在舊街老城里入住十宿,在此期間里共辦了兩件大事:一是設大宴犒勞建州諸軍,浴血奮戰,貝勒和“五大臣”均安然無恙。二是“設營分配俘虜,編成萬戶”隨去了建州。或許是努爾哈赤替天行道率正義之師的緣故,在逗留十天中,天空中曾出現兩次獨光強射的好兆頭。
努爾哈赤在逗留期間,出自親情的緣故,額實泰所生的一子洪匡,芳齡十四,被他當即封為“布特哈貝勒”,令他奉守烏拉宗祀。
有人說,努爾哈赤對烏拉那拉氏犯下了八滅九族之罪,事情并非如此。當年因戰降而后被帶走的圖達里(八世三祖布丹第三子)的三個兒子(阿木奇、阿木爾圖、阿什圖)去赫圖阿拉城后,先是為后金兵,后來阿木爾圖于清康熙九年(1670)官至盛京將軍了。如果真有此事,烏拉那拉氏在清朝時期還能會有近百人為官嗎?八滅九族是假,降歸大半是真,外逃大半也是真。
有人還說,既然當年烏拉兵被殺萬人之多,烏拉街境內就應該有個“萬人墳”。于是被戲說成“白花點將臺”就是“萬人墳”。此說法不用分析,無疑是荒誕不經的。
當年的那場戰爭,雖說是努爾哈赤笑到最后,但卻令他笑不起來。原因是,三女之中,除一女生命苦短之外,其中穆庫什棄兒而隨走后,重新嫁給了額亦都的第八子圖爾格了。額恩哲就更苦了!為什么如此之慘和如此之苦?因為她們都是個人的玩物和政治犧牲品。
有人還說,戰爭越年之后,發生過“洪匡失國”一事。問題是烏拉部已徹底亡國了,還談什么“東風再起”?更重要的是,建州還會出現“四打烏拉部”的史實嗎?歷史就是歷史,容不得改舊編新。如果視野史為正史的話,中國就無史可談了!
歷史是無情的,也是有情的。待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農歷正月間,努爾哈赤最后吞兼葉赫部時,卻不見布占泰身影了。原因是,在此之前,努爾哈赤曾多次向葉赫部索要布占泰其人,可葉赫部主就是不給。未幾,在滅葉赫部之前,一世英明的布占泰已客死在異地他鄉了!
因為那場戰爭,改變了“建州三女”的命運;因為那場戰爭,改變了烏拉那拉氏全族同胞的命運;因為那場戰爭,改變烏拉部所有部民的命運;因為那場戰爭,改變了舊街、富爾哈、金州、孫扎泰、郭多、鄂謨、宜罕山等七座八個城池的命運。其中舊街城于戰后荒廢十五年,期間,無人敢居。沒有歷史上的那場戰爭,沒有皇太極入住十宿的歷史背景,舊街城則不會變成打牲朝貢的大本營。
歷史是,正因那場戰爭而導致無以為計的烏拉部青壯年與父母骨肉分離,痛別故里,去了遼東,充當了“后金兵”。
歷史還是,正因那場戰爭而導致烏拉部和烏拉城明載歷史,斐聲中外。時隔四百年后,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有道是,風雨過后見彩虹。
上一篇:罕王一打烏拉部 布占泰望天興嘆-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罕王二打烏拉部 布占泰求和未果-烏拉街歷史文化